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多媒体语文教学分析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媒体语文教学分析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显示出其无限的生命力,无可否认,多媒体在教学尤其在语文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1.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逼真形象的语言环境。集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很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记住所呈现的新知识,而且能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察,使其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使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无疑能提高教学效果。

1.2使教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能加强学生的记忆。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主要来自五个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中前三者占了百分之九十五的信息量。而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使教学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这样肯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1.3增强了课堂的密度,提高了信息含量。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弥补了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师能根据需要反复多次地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能通过形象的动态图形一目了然,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强了密度。课堂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而多媒体手段则可以短时间内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

1.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让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贯穿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能力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获得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多种感知激发求知欲望,激发想象思维,以加强知识的主动理解和运用,促使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

多媒体在语文教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未能把握正确的“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

2.1过分强调课堂容量,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手段为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有些教师惟恐传授的知识不够,不辞劳苦地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使课堂容量过大、学生负担太重,加之图像的快速切换,亦很难从中捕捉教学难点和重点,从而造成学生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对知识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吸取。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给知识的陈述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就一篇具体的作品而言,其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大的,教师尽可能多地渗入与之相关的资料、知识,理论上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贪多的结果只会影响教学效果。

2.2过分追求直观形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使许多知识、情节能够直观化、形象化。因而有些教师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将语言文字信息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把握了事物本身的同时也束缚了其自身思维的拓展。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再现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最终目的。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只能达到对作品的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更深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从而在主观上拒绝对这些生动可感的形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就缺少了理性分析,从而导致其思维的萎缩。

2.3淡化教学语言,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因为大部分信息可以从屏幕上直接获取,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如何将这些画面或文字以口头语言连接起来,这样就出现以复述画面文字代替教师自己教学语言的窘境。这样,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2.4抹杀语文学科个性,弱化教学主体的弹性与张力

多媒体能把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都集中成形于统一的课件,使用者只须依序点击即可教学,但它却消融了各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被多媒体教具“规定”成为与数理化等学科内容不同、形式一样的翻版,则严重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一些教师开展的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置语文学科的能动性、灵活性、人文性于不顾,把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固定在一张张软盘上,偏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要求。语文教学本身是灵活多样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而这些有血有肉的符合学生客观实际的教学活动一旦被固定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弱化教学主体的弹性与张力、阻碍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之最终成为机器的操作者和解说员。

3.如何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

多媒体有其优势,同时也有其误区。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优化其效果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适:适时、适量、适当。

3.1适时。

“适时”就是找准切入点,相机而用。如课前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感画面容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一节课不同时间出示多媒体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由《背影》改编的电视小品《背影》,教师最后讲解课文;而另一位教师一上课先让学生电视小品《背影》,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教师讲解。同样一节课,出示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差别较大的教学效果。后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电视小品《背影》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更加全神贯注地学习文本,而第一位教师在中间出示,不仅调动不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用在该用的时间事半功倍,用在不应该用的时候画蛇添足事倍功半。如果学生的每一节课自始至终满堂都是图片、音乐、动画的“盛宴”,对学生视力、听觉有害很易审美疲劳,削弱了独自感悟能力、想象力、理解力,更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益。

3.2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要做到适量,过分依赖多媒体会适得其反。比如教《邓稼先》一文,有的老师既链接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资料(包括给学生开出的作者的佳作名篇及获奖情况等),还链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人其文的评论和分析等。表面上增加了信息量和课堂容量,实际上游离于课文教学之外的大量无用信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学生既没对文本阅读和欣赏,也没对问题分析和讨论,认知语文和体验情感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其价值应是为师生所用,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而什么时候需要这种帮助,要看是不是不用就不行。要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每一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防止内容过多,形式过多,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生效果。

3.3适当。

“适当”就是指多媒体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全部是多媒体展示,屏幕占据了黑板所在的位置,电脑代替了教师,如果把教师的录音加进多媒体,设置为自动播放,完全可以不用教师了。多媒体永远代替不了教师,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应该用在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或者不易解决的地方。在教学中教学大纲规定必须开的实验由于学校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生不易接受,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等等。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在课堂中用一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就破坏了文学的意境美、想象美,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不用为好。

参考文献

[1]《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利与“避”》,凌志宇,《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卷第1期。

[2]《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对策》,邓崛峰,《中小学电教》,2003年3月。

[3]《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于学俊,《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4]《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思考》,朱孔学,《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9月。

[5]《走向成熟的多媒体语文教学》,王振华,《教学探索》,2006年9月。

[6]《浅析多媒体语文教学》,赵国志,《内蒙古统计》,2008年2月。

[7]《谈谈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好处》,罗胜木,《中小学电教》,2008年6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增强课堂的密度,提高信息含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些教师会过分强调课堂容量,过分追求直观形象,淡化了教学语言,抹杀了学科个性,然而,我们怎么才能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呢?那就必须适时、适量、适当。

【关键词】优化;多媒体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