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堂教学难于组织,探究活动太多,课堂“乱哄哄的”,新的教学方式看上去很好,但会使学生学得不塌实,知识浮在表面.我个人认为:课程改革并非对过去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彻底否定,好的教学方法应该继承,课程改革不仅可促进学生发展,也力求促进教师的发展.如果“到洗澡水把婴儿也到掉”的思维方式,只会把问题从一个极端推到另一个极端.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就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谈几点浅见.

1 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 年代初美国实施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并在70年代至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了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各国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策略之一.

1.1 合理分组和分工,做好小组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小组成员以混合编组为主,通常由4~6人组成,4人中应有性别、成绩、能力、性格方面不同构成,其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差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一致.

1.2 明确学习任务,训练讨论规范

老师在合作学习前应制定活动规则,比如,时间、各小组所占领域,各人分担的任务.明确学习小组每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选定R=5 Ω做定值电阻时,由甲同学记录,乙同学动手操作,当换成R=10 Ω的定值电阻做时,改为乙同学记录,甲同学动手操作.每个人都有参与活动的责任,同时也享有和其他成员共享资源的权利.

1.3 及时调控

教学上常有不确定的事情发生,如,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老师要走下讲台,了解情况或提醒其他成员给予帮助.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班上竟没有人回答,课堂上显得很沉默,这时老师应用鼓励和信任的眼神让想发言的同学发言.

2 主体参与策略

2.1 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课堂思考的热情

物理有大量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时老师要给学生对问题猜想和设计实验的机会,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一课,有的学生认为:电流的大小随电压而改变.有的认为电流会始终随电压改变且相等.老师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那怕有些明显是错的.关键是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应该有一定的发言权,老师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启发和引导.

2.2 要有“自由时间”

一节课中老师过度的讲述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过度的讲述致过度的信息量这必然会超出学生的“忍受度”.

如,在“温度计”一节教学中 ,有位老师备课时把时间花在制作课件上,上课时用课件把温度计种类和用法展示出来,然后演示一下用法和读法,由“做实验”变成“看实验”,学生看是看了,听是听了,做起题来还是不会.

另一位老师在讲温度计的使用注意时,而是先让学生测一杯常温下水的温度,结果学生的用法和读法各种各样,而且不少是错误的,老师这时游走到学生中去指导,同时由学生说出用法和读法,老师及时补充和更正,然后再让大家去测一杯温水的温度,这下学生知道如何做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当然不是放任自流, 在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发挥其主体性.

2.3 信任与鼓励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成次的需要.一个人有某些长处或取得某些成就仅依靠自己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

记得班上有位学生叫任勇,几次物理考试都是60分左右,平时学习也不够勤快,但他是班上电脑高手,每次老师用电脑他都帮忙连接,有时还能处理一些小故障.我找他谈了一次话:他说“上课时好象懂了了,可考试时不知为何就做错”我说:“说明有些问题还没真弄清楚,你发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坐在你后面的徐玲,她的物理学的不错,把练习册做错的题一道一道弄明白,如果她还教不会,你再来问我,我相信你能做到,因电脑都难不到你.”结果他确实这样做了,在“电压 电阻”单元测试时他考了75分,在班上我作为进步较大者表扬了他,学生还鼓掌鼓励,此时他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也被调动了起来.后来他不写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少,作业也越来认真了.

学生在某方面取得成绩,作为老师应及时鼓励,学生的自信和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和他人的鼓励.

3 差异发展的策略

教师要形成“差异”发展的意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很多学校按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成快班和普通班,传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精英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培养尖子生,而“学困生”不少是学习差生,而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从比较的角度讲,个性就是差异.

3.1 设计弹性的课程内容

设计弹性化的课程内容指在在教学中呈现的课程形态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适合于好学生的挑战性课程内容,又有适合于学困生的低难度为依据.这样教师的备课量大了,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

比如,在初三复习“电流与电路”内容时,一位老师把学生拉到实验室去上,让学生边做边总结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连接电路并不顺畅,老师抓住问题,让学生找出故障,从而把故障电路也给大家复习了,这节课就象上新课一样,复习的容量并不大,因为这个班是普通班,学生的热情本来就不高,如果设置大量的练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可能不领情,而让他们能想想做做,他们会觉得不那么枯燥,学习的热情也较高.

同样在给另一个层次较好的班上课时,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一个串联和一个并联电路,让学生画出它们的电流流向,由学生说出串联和一个并联电路的特点,如图1.

上题中的串并联电路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很多学生都能区别出来.

老师继续演示图2中的实验,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让大家判断L1和L2是串联还是并联?

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都认为L2和L2是“串联”.

说明看问题不能看表面,老师取下一盏灯,学生发现另一盏还亮着,说明它们是可单独工作的,老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路灯,马路的红、黄、绿灯工作情况,最后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的不同.有些练习就让学生代表给大家讲解,让学生代表走向讲台,说出自己选择答案的理由.弹性化的课程内容能使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学困生可以选择难度小的题目,在题量上可少做,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可以加大题量,这是增强学生参与兴趣,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3.2 把门槛降低

一般情况下,较高较难的要求因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人们大多不愿接受.相反,人们对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却乐于接受.

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1984年得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得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两次夺冠.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前,我都要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得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颗大树……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跑完了.”

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就是降低要求,一个一个台阶地去完成比赛.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在学到电路连接时,都觉得并联情况比较难掌握.以下题为例,我们可让学生按下面的方法连接.

如:将图3甲中的器材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下列要求连接起来:两灯泡并联,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可让学生把一盏灯L1连接一个简单的串联,如图乙,再把L2并接在L1的两端,图丙.即:“先串后并”.

又如:一个学生考试得了57分,老师很希望他能考个及格,,于是对他说:“你旁边的同学考了60分,你下次能否超过他,多考个5分就可以了,” 这时候学生连想都不想就说:“ 好.”学生对5分的接受程度远大于让他接受15分,此后这学生果然上课和作业比原来认真,不会的问题问老师和他人,结果再考时他得了70分,超过了老师定5分的“门槛.”.

过高的目标只能让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心理,甚至会进一步演化为他们前进的包袱.一些大目标看似难以实现,但把它分割成无数个小目标,实现起来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