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河南省开始推动文化改革人才培养建设,在全省14所普通本科高校建立了第一批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已成为该学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短期内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主要渠道。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需要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投入多少经费取决于如何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因此,方案设计与经费保障机制就成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研究中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为条件的:方案设计需要以经费做支撑,经费保障情况制约了有效的方案类型。这就是本文选题的逻辑。刘春花从伦理角度思考了教师教育的意义,即教师教育可以实现教师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提升[1]。曹夕多指出,教师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中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私人产品,间接产品属性偏向于公共产品[2]。王玉良和曹惠容对国外教师教育经费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教师教育,经费来源或以政府拨款为主,或由各级政府与学校共同分担,或由政府、社区、学校、个人共同分担[3-4]。李星云对江苏省教师教育经费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进一步加大在职教育培训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5]。经检索发现,关于教师教育经费的研究仅有寥寥的几篇,尚未有关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研究,而对文化产业教育问题的关注往往指向了学生培养。显然,该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这也恰恰说明,本文选题正好弥补了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的不足。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培养文化产业的学生,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后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文化产业教育意义重大,没有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显然不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教师教育经费保障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题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根据本文选题,我们计划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特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设计和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该问题。

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

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具有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都是在职人员,所以面向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具有在职教育的特点。在职人员因为要兼顾其工作,所以无法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只能在本职工作之余进行再学习。所以,对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师教育宜安排在周末或者在寒暑假,并采取集中授课与学习的方式。其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属于教师职业生涯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无论师范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所开展的教师教育都主要面向中小学教师。但是,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高校教师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要求,河南省在2013年正式执行该项要求,开始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考核。在2014年实际执行时,高校新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和管理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的考核包括对公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所谓公需课,在当前还有些名不副实,因为它是行政主导下的产物,并非真正解决教师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参与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和获得奖励来抵算专业课相应的学分。但是,对于公需课不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抵算学分,甚至自己自愿到其他高校参与课程研修的课程也不能算做自己的“需求”课程,教师只能在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里对所开设的网络课程进行选课,或者通过集体参加河南省认定的有培训资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课程来获得学分。而且,公需课需要学习者交纳一定的费用,这大概就是“公需”的要义所在。由于2014年是头一年实施,河南大学所需交纳的68元公需课人头费用由单位代交。郑州市则要求高校教师每人交纳200元,此举引发高校教师广泛的质疑。如果所在高校没有培训资质,那么就需要高校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其所支付的费用更高,而且要把原本宝贵的课余时间消耗在他们并不认同的所谓“公需课”上。再次,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再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扩展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这类课程才有利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业务能力,最终提升文化产业学科的整体水平。河南省的文化产业专业发展滞后,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是省内第一家获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直到2010年才又增加了13所高校。但是,对新学科投入不足使得文化产业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河南省各个高校对新专业开办费的规定并不一致,例如河南大学在《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的表述是“适度投入”,信阳师范学院的表述是,如果“普通专业获评优秀等级”,给予其“一定经费”支持。只有成为省级或校级名牌专业,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但是这对于新设专业是难以实现的。没有专门经费的保障,无法吸引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型到文化产业专业,对现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产生打压,因为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所付出的精力远远超出了传统学科。更为致命的是,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无法实施专业能力提升的计划,从而会影响文化产业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对招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完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方案设计

没有明确指向的教师教育,就难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面向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师教育,不同于面向中小学教师的以教学法和信息技术水平为指向的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职业的继续教育,因为高校专业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大众化设计的继续教育课程对高校专业教师没有吸引力,而且无法提升其水平。针对前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问题,本文提出以需求为导向、以效果为目标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案。

(一)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

在针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不问教师需求,强行塞给教师一些课程。这种武断做法不仅让教师很反感,而且培训带给教师的效用很低,培训的效果很差。因此,无论从成本-效益分析,还是从成本–效果分析看,这类培训都是无价值或者仅有较低价值的。自《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无论是否愿意,河南省高校教师都必须参与此类继续教育。从笔者所接触的高校教师意见来看,大家普遍对公需课有较大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公需课缺乏与专业背景的结合,不能提高参与者的水平,但是却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由于每年都需要完成公需课,且此要求针对全省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人们还担心,公需课会成为有关机构和少数人员牟利的一个工具。但是,遗憾的是,以人事机构为代表的主办方较少关注此类问题。在他们看来,培训课程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高质量的。事实上,这种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对继续教育必须也应该做到按需提供。不少文化产业教师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而且对自身需求有明确的判断。这显然不同于一张白纸似的大学生,因此不考虑需求的单方面供给得不到大部分教师的肯定势在必然。为了提高继续教育的成效,需要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专题调研。对于一个学校而言,从事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对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教师人数更少,所以调研难度不会很大。通过与该专业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了解不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许,在此基础上组织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有效对接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求,按需求分层次梯度展开

总体而言,可以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共同需求设计为公需课程,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可由教师自己完成,所以在满足继续教育需求方面应分层次梯度展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多由其他专业改行而来,虽然在原来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但这些老师由于欠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所以在文化产业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6]。所以,由这些改行老师开出的课程看上去不像文化产业类课程,而像文学课、艺术课或者其他课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对改行的教师加强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以便将经济管理内容与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融入在一起,使授课内容更像是产业的而非文化的。讲述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相关的产业知识。对于不少产业知识而言,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单靠书本难以获取,需要通过扎实地在相关产业从业或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可以考虑与文化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教师可以去文化企业挂职,向文化企业的员工学习操作性知识;文化企业的相关人员可以到学校做报告或进行短期授课,向师生传授实践经验[7]。

(三)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效果进行考核

在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要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应由自述、公开报告和学术委员会审核三个部分构成。在过去,不少教师使用公共经费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其成效如何不为单位和同事所知。目前,国家已经加强了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因此对利用公共经费进行继续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就势在必行。专业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之后,应向学院提交继续教育自评报告。报告内容要涵盖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学习效果等必要信息,以便学院能够据此准确判断专业教师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对于其技能增进的成效。学院审核之后,应将自评报告存入教师个人信息档案,以供将来在评职称和人员聘用时参考使用。为了使其他不能接触自评报告的人员有机会了解继续教育的效果,可以要求专业教师在全院公开就继续教育内容做报告,邀请全院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旁听。这种公开化的方式也可以避免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无端猜疑,将继续教育大白于全院教师的监督之下。如果要完善对继续教育的考核,可以将专业教师的自评报告交给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审核,审核对象包括报告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实际效果,学术委员会在审核过后应向学院提交审核报告,就这三方面的内容做出评价。

四、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要顺利推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在这个保障机制下,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实现政府、高校、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教育费用的合理分摊。首先,高校自身要重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问题,设置有关经费支出科目,并将经费落实到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方面。其次,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对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支持,通过多种途径优先考虑文化产业专业在申报教育教学项目方面的指标。再次,高校要与文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利用文化企业的环境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平台。最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要重视对自身的再教育,努力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要认识到,进行教师教育的目标是拓展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因此,凡是有利于拓展其能力和知识的活动都属于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范畴。因此,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内容就不仅涵盖了其被动接受的培训、参与的科研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还包括其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活动。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可以具体考虑如下保障机制。

(一)在新专业开办费中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

在河南省的多数设置文化产业专业的高校,该专业都是近年来新开设的。根据学校教学有关文件,对新开办专业通常都提供新专业开办费的资金支持。但是,不少高校并未将新专业开办费落实。对于新开办专业而言,客观上需要学校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首先,新开办专业需要从其他专业调配教师或者招聘新教师。这需要学校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教师进入新开办专业。可以对进入新开办专业的教师个人进行岗位补贴,以补偿其牺牲时间为新专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其次,需要制定新开办专业培养计划等有关教学文件。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去做,但因为其超出了教师工作职责之外,所以需要对教师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劳务报酬。更为重要的是,新开办专业需要加大在师资培训方面的支出。为了提高专业教师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因此,在新专业开办费中通常应单列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经费。应保证这部分经费的专款专用,切实地致力于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最终服务于文化产业新专业的建设。

(二)以教改项目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也可以考虑以教改项目方式支持新专业的教师。毕竟,如果一位教师从原本熟悉的专业改行教授文化产业课程,他实际上已经牺牲了个人利益,对教师本人而言,机会成本是比较高的。而要想在当前大规模招聘对口的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有必要以某种形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加以补贴,以培育新专业所必需的文化产业教师力量。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采取针对个体教师的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给予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一定的资助;第二,为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教改项目,使其在评职称时能够满足某些要求;第三,通过完成教改项目,主持项目的专业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从而在间接意义上实现了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学校可以此种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提供支持,学院也可以提供类似的支持。例如,将文化产业某门课程的建设设计为一个教改项目。相比注重形式的各种教学检查与评估,这样的教改项目更能见实效。因为以课程建设为目标的教改项目可以将项目结项的条件设定为教学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这样就相当于补偿了新专业教师的备课劳动。通过连续几个学期的资助,最终可以完善教学内容,建立起标准化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为新专业教学和考试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种教改项目可以产生的一个隐性利益在于,一旦教授某门课程的教师因某种原因离职,教学活动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三)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中

近两年一些省份开始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将其纳入到年度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之中。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可能在于,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实现自我的超越,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终身教育的氛围。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错在了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前面已经较多地讨论了这种继续教育的弊端,那么如何对其进行校正、变强迫为自主就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将教师自身的成长纳入到继续教育的受益方案之中,才能充分调动文化产业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倘若能够使继续教育体系有效对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就可以避免培训的低效用,甚至负效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公需课的积极性。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将专业教师所从事的其他有助于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活动都计入继续教育的公需和专业学分中。例如,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为新开课程编写的电子教案、试题库,为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网络上从事的学习,都应被视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而不能成为制约或者阻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的一道屏障。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知识生产工作决定了他们的大多数活动都属于继续教育的性质,因此,需要拓展继续教育认定范围,将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纳入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分认定之中,以鼓励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自身水平的投资。

(四)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等学科建设项目申报上进行指标倾斜

随着国家对高校扶持政策的调整,河南省自2012年以来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每年对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专业进行大力支持,获批学科得到的建设经费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指标限制,每年只有少数学科成为被资助对象。如果高校能够在申请指标方面对文化产业专业加以照顾,那么该专业由此获得的学科建设经费将对专业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文化产业专业获批了相关学科建设项目,学院应该确保将建设经费大部分致力于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以便完善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水平。

(五)与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合作,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专业教师教育成本

高校应该放下身段,邀请或争取文化企业或者一些社会教育部门与己开展合作,共同承担文化产业专业教师的培训任务。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培训增长知识与能力,提升自己对文化产业具体行业的认知度。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专业教师进行的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文化企业的运行规律、运行模式和风险-收益状况,从而为教师在课堂上正确阐释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准备和有益素材。社会机构可能对某个文化专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所以通过与社会机构的接触与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快速接近最新技术和资讯。高校也会因为与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的合作而受益,单从降低培训成本而言这种合作方式就是值得高校关注的。

作者:王志标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