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探究性问题点燃学生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探究性问题点燃学生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既然问题在教学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之前,就应该在认真分析教材、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反复斟酌,精心选择和设计探究性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一、巧设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呢?一是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人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增强或减弱的效能。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二是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即抓住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关键设计问题。如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有了这种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欲望,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如问题可以设计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或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等等。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因此,教学时要选择有思维含量、生动有趣、引发联想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激起思维的涟漪,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思路的引导。例如讲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时,可让学生联想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和平行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刻画的?由此启发学生如何描述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类比、联想自己就能得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

二、巧设深刻性问题,揭示知识本质。

问题设计要能反映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和相互联系,能够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抓住教材的核心和关键,能够体现学科思想的真谛。如果只提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只能是肤浅的认识。因此,我们设置的问题要有创意,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甚至经历一番探索才能回答。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就会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直线的斜率为什么用倾斜角的正切表示?为什么没用正弦、余弦等其他三角函数表示?②怎样从函数的角度理解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第一个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由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当年数学家发明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知识,更有利于理解斜率的本质特征。当然也要注意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辅助于必要的讨论、实验等探究活动。不能以课时紧张、内容多为借口,代替学生思考,包办学生的认识。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用知识培养思维的目的。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生成。

开放性体现在问题的解法上应该是多种的,在内容上应是开放的,在结论上是多元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解释,只要自圆其说,就应给予鼓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触发学生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和可能性,能富有想象力地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展现研究的成果。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见解,最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而且要生发出更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还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想,从而体现出问题更大的价值,得到更多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学生“意外”发言,千万不可断然否定或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搪塞过关,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机械教学,让学生好的思路、好的解法、好的问题溜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师者不必贤于弟子”的态度对待今天的学生。

四、巧设问题系列,促进学生理解。

问题的设计要按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就是要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阶段,形成问题系列,使每个问题好似思维过程的路标,层层深入。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为赢,步步登高”的愉悦感,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技能、体验情感,从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当然设置问题系列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跨度,知识衔接程度,要将问题进行整合、归纳。问题跨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

五、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良好的情境是探究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愉快、轻松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探究,学习的效果一定好。这个情境需要两个因素的保证,一是指探究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在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教学将难以进行下去。二是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手段。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努力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注意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对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能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否则不但使课堂气氛紧张,缺乏探究的氛围,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师还要给学生探究的时空,保证必要的探究时间,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有了使学生兴奋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沉浸在问题的探索中,就会表现出投入、激动、兴致勃勃,达到“愤”“悱”的境界。

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需要教师从创新和设计问题开始,以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瑾瑜主编.新课程与教师展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