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十四节气:中国“第五大发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天文、天象的观察。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早在2 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并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划分。由周到秦,古人将冬至作为岁首。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此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公元前132年,《淮南子》中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提法。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在黄河流域一带基本确立,它针对中原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

二、二十四节气的编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如图1),统称“二十四气”。二十四节气遵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这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为360°,沿着轨道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大致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平均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变化,是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移动的位置来划分的。以太阳回归年来计算,以阳历(公历)为标准,上半年各节气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各节气在8日、23日前后。例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不固定,“立春”最早可出现在上一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最晚在正月十五,相差整整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轴倾斜造成的黄赤交角来确立,如果把春分点看作0°,每过15°就是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因此,度数就可以精确到秒,时间上就可以精确预报。如2016年冬至的时间在12月21日18:44:07,而2016年大寒的时间则在2017年1月20日5:24。

三、二十四节气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作为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气温、日照、降雨趋于上升或增多;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显著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立秋表示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炎热逐渐下降;而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农作物收割后要进行收藏,过了立冬,黄河中、下游地区将结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显著,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对人类科学的重要贡献,所以国际气象界将二十四节气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