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引进对接教育模式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有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接教育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的设计思路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物流;对接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11-02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研究

(一)概念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是指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本位,以与企业和行业合作着力点,以学生为主体,与物流产业发展同步互动的培养方针,提供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能层次上达到用人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就业要求,并具备事业的延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特征

1.以就业为导向。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有利于学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理念,能有效做到既注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又保证合理的就业结构。

2.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之间应当是零距离有效对接,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而且能消除或缩短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尽快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3.以与企业和行业合作为着力点。物流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高职物流培养单位是相辅相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单位要为物流行业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物流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对接教育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以及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教育方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单位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方案,以行业企业的合作作为着力点。

4.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对接教育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导思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有效的体现。同时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有利因素

1.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的动力。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觉,物流管理专业的对接教育具备的特征的贯彻实施必须首先解决职业教育的理念。就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如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的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经费也在不断的增加,而所有这些理念的转变直接加大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否有效实施对接教育模式的动力,为对接教育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原动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增强了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的质量的因素之一,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为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如让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打破传统的教师队伍来源渠道,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物流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

3.实训基地的大规模建设,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对于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来讲,无论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还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而且能与就业结合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就业的压力,而且提高了与需求单位对接的基础条件。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对接教育模式的实践

(一)设计思路

1.设计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的对应关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物流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岗位需求是基于企业运营所需的内部组织构架要求的人员配置的数量和质量需求。

2.设计好物流管理专业对接化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就基本模式来讲,笔者认为,在确定了明确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基础之上,紧密与企业合作,加大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突破传统教学周期和体系,在实验室仿真模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现场化教学。并且,在目前对接化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还是定位于一个星期的岗位认知实习和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教学实习为好。

3.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对接化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在对接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设计到教学人员的协调的问题。必须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学人员的培养力度,统筹规划现有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对接化教学中,实现以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作为主体,以企业工作人员为辅的对接教学人员配置模式作为主要方式。

4.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在实施对接教育模式之前,必须设计好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可以包括教师的能力、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条件、学生参与程度等等构成要素或评价单元。同时,评价的对象必须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必须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对接教育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

(二)实施途径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笔者认为,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建立高职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机制。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想使学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要把不具备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送到企业去实践、去培训,参与物流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管理中的要领,了解物流企业的需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难点与重点。第二,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邀请企业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或者一线的物流操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把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第三,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必须是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

2.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因此,必须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就是推荐学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即在学校和企业实行交替的学习方式。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是按照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样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建立“双证”的教育体系。对于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在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的同时,作为学校必须建立“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相结合的“双证”制度。只有这样,学生所学才能与岗位能力需求有效地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表明你已经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从业能力。实践表明,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书与工作经验,凡毕业时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仅会很快找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远远高于无证的学生。

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颁发职业资格证的单位比比皆是,以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为例,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外还有像中物联、商务部商务从业人员认证中心、交通部等等不下十个单位。这样,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鱼目混杂,因此必须清理整顿颁证机构,完善职业资格证制度。

4.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战略体系。笔者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由这三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必须首先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政府不仅应该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种类与数量,及时地调整专业所需人才数量。而且应该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双方共享资源;第三实施拉动式的供应链战略,寻找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只有构建政府―企业―学校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才能够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钱丹丹.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3).

[2]郭跃.校企“无缝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J].时代金融,2006,(1).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4]魏鹰.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陈代芬.物流管理操作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2,(5).

[6]李长霞.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探讨[J].现代技术开发,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