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指在校学习期间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比较困难或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障的学生,他们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困难大学生 现状分析 对策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助已然形成了一套较有效的经济资助体系和心理关怀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资助力度应不断加大,心理关怀力度也应不断加大。因为相比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因学习成绩、大学品牌、勤工助学方式、就业选择等局限性而背负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面临着一个对新环境的认知调整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原有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其以往的社会认知可能比较狭隘,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要求。而新的城市生活环境是由纷繁芜杂的社会群体构成的,这既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也对其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所感受到的新环境与旧环境之间的落差更为巨大,所需要学习掌握的能力也更为宽泛。而与这一状况相对的却是短缺的物质支持和社会支持,加之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知识存量较弱,这无疑不利于他们对新环境进行认知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认知偏差,就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偏执的人格特征。

2、受到了一个全新的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的挑战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和认可主要依据的是其考分。有些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的学校成绩还算优秀,能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在进入高职院校特别是知名度不大的学校时,他们会有明显的失落感,加上能够进入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在成绩水平上往往相差不大,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绩也就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而且高职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它强调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职业素质教育,例如计算机的熟练使用、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交能力等。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则很可能因为过去教学条件差而缺少相关方面的能力培养,因而不容易达到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中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性格、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知识视野等都被纳入到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而且这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及就业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所以原来被社会评价较高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可能在新环境中只能得到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

3、不能获得较好的情感支持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来校后,必然会在班级以外的空间寻求与同辈群体的联系,如寝室联谊、社团活动等。而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与普通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大学生只能减少甚至完全回避这些活动。这一点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家庭是大学生重要的情感支持,但一般情况下,经济困难家庭由于文化水平、思维模式、经济困难等原因,很难为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为了减少开支,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机会也十分有限。而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也很难向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由此可见,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往往只能依靠自立自强,然而这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压力和成效可想而知。而对于个别脆弱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长时间的压抑很可能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异常。

4、受到了经济困难身份的歧视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到的身份歧视也会给他们带来诸多压力。国家的“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政策虽然让他们入学无忧,但由于家庭无法提供充分的经济资助,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费、电话费、上网费、社团活动费等开支问题。这种生活状况使他们不但要在学习之外勤工俭学,还要尽量减少开支,事事都不得不考虑经济因素,这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另外,周围人群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印象也同样为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了压力。例如,不少人认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人比较自私、吝啬、无见识、有盗心,这些偏见都很有可能造成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不适,使他们对社会评价特别敏感。

5、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或其他竞争中面临的压力也比普通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出身贫寒的学生通常对于通过读大学来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特别强烈,然而在找工作时,却很可能因为缺少品牌大学的优势、经济困难和有利于就业的社会关系少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种巨大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使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和种种消极情绪。

二、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教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立志成才,学习“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洪战辉等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的模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自卑,不攀比,视困难为磨练意志的财富。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对前途充满信心。要教育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靠自己的实力走出困境。在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使之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发奋学习。

二是职业素质培养。教师平时要多关心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耐心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请学习优秀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介绍如何树立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应优先安排经济困难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尽快学到将来就业的职业技能,使他们保持职业素质上的优势,这有利于使他们对前途充满自信,增强克服眼前困难的信心。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重视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学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通过开展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在校园里营造平等团结、崇尚节俭的和谐气氛,减轻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完善国家有关扶助政策

一是继续执行国家扶助政策,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国家还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与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实行了“赴基层单位就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有效地为他们树立了对前途和未来的信心。国家应继续执行这样的扶助政策,并确保政策执行力度。

二是对特别困难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生活费贷款”。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作为主要的资助手段,只是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入学难题,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高校补贴及学生勤工助学、企业及社会团体资助资金等也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因此,对特别困难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发放“生活费贷款”,可作为国家及有关部门的一种优化或补充的助学措施去进行尝试和运用。

3、完善学校辅助机制

一是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格评审机制。许多学校在2007年以前因助学贷款放贷总额的限制,在确定资助对象时都非常严谨,往往要经过本人申请,班、系、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根据我们近五年连续的跟踪调查,有的高职院校申请资助的学生从总量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得到助学贷款的人数及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从2008年国家普及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后,学校在助学贷款的资格认定上已从主导定位转化为辅助地位,而生源地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格认定的甄别成本和难度很大,而相应的责任和严格把关的积极性很小,所以学生获得证明经济困难的调查表很容易,因而学校仍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助学帮困中心,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格评审机制,构建科学的三级认定体系,以实现正确地认定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而使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合理公平地得到各类奖学金。

二是充实学校内部自筹的资助资金和来自企业及社会团体的资助资金。2005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研究提出“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2007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文件规定,学校要在事业收入中按4%~6%的比例足额计提资助款、专款专用。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扩招、评估等举债建设而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充实学校内部自筹的资助资金的渠道可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一帮一”措施、学生社团的卖报等收入、师生捐助成立的“阳光超市”及师生的其他捐助。可针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开展捐款募集“因困施助”资金,设立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救助基金,以提供个性化资助,对家庭遭遇突发事件、患有重大疾病的学生及时发放临时困难补助。此外还要积极募集企业及社会团体的资助资金。

三是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很少,在校内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勤工助学需求,且只能提供如学校食堂服务、校卫队、校园清洁绿化、图书资料整理等工作。因此,应积极向校外寻找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到学校周边的餐厅、商场、家政服务公司、医院、维修店、实习工厂等单位参加勤工助学劳动,使他们把勤工助学劳动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结合起来,既获得劳动报酬又培养综合素质。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5z238。课题组成员:贺迎九、王征、陈飞、张高兴、宋世平。)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9).

[2] 姜帅: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 南开大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资助工作[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 www.xszz.cee.省略/show_news.jsp?id=1874,2010-04-06.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全过程育人为目标 构建“立体化资助体系”[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www.xszz.cee.省略/show_news.jsp?id=1875,201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