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社:黄土坡上的祈福狂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社:黄土坡上的祈福狂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奉一年的社人、社马终于被隆重地请出来,顺着绳索,风驰电掣般飞向山下如潮的人群中。没等社人落稳脚跟,人们便疯狂地围涌过去,竞相用手触摸这些能带来吉祥祝福的社人。社人新做的衣服、发髯一瞬间被抓扯得变了模样。这就是黄土地上的放社,一个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民间狂欢盛会。

在不知疲倦的引擎轰鸣声中,汽车一路飞奔在北方那片厚厚的黄土地上。车窗外,飘飘扬扬地落着过年后的第一场雪花,使我的脸庞逐渐湿润起来。我不由自主地裹紧了身上的厚夹克,嗅着车内浓浓的柴油味,其间还混合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带有甜腥味的土湿气,一瞬间我的神情有些亢奋起来。

路旁的山村不时被远远甩在车后。我看见,许多农家的窑洞上贴满了五彩缤纷的各式窗花和对联,空气里到处都是过年的味道。几声犬吠从村中传来,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可能由于下雪的缘故,远处起伏的山峦秃秃的,看起来有些朦胧。还有一层黄灰灰的雾,像一团棉絮,贴在起伏的高原上。

我这次北行的目的,是要看一看发生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很特别的民间祷神祭祀活动――放社。就像陕北这块传统气息浓郁的黄土地一样,多年来,放社犹如一块磁铁,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源自社火的古老民俗

说起放社,其实可以和民间的社火联系在一起。在陕西民间,保留下来的社火不下几十种。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据考证,这里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社火,被称为“社虎”,是民间驱鬼酬神的礼仪,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娱乐形式。种类繁多的社火,其内容大都与历史和古戏有关。例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孔明、关云长,《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秦香莲和包拯,还有陕西本地发生的历史故事,如王宝钏、薛平贵等,都是社火中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单陕西关中一带,就有东、中、西三路社火,以及车社火、抬社火、地抬社火;西府宝鸡、凤翔一带有高芯社火、马社火、跷板社火;东府大荔、合阳一带还有鬼社火、血社火。其中血社火最为刺激,表演者装扮得鲜血淋淋,犹如在战场上搏杀一般。

在上述社火中,一般是由人和牲畜担当表演者。他们被人们乔装打扮,扮演着各类角色,其中要数血社火最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在入冬时把宰杀牲畜的下水留下,保鲜在冰冻的水里,待到正月里表演社火时再捞出来,涂抹上血一般鲜红的颜色,用化妆技术巧妙地涂抹在表演者身上,血淋淋的如同真的一样。表演者各个血肉模糊,身上还插着件件“凶器”,而且件件都插在置人于死地的致命处。这些凶残得叫人瞠目结舌的场面被当地人称为“血活”,说的是以恶治恶的故事。每当看到这些社火表演时,我总是恨不能插上翅膀,以便能迅速溜之大吉。

不过,当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安之若素。在这块周、秦、汉、唐的发源地上,这种古老的乡土文化如鱼得水,为人们演绎着一幕幕早已远逝的陈年往事。由于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黄河峡谷纵横,交通闭塞,受外界的影响较小,所以原始粗犷和浓郁地方乡土气息的文化才得以较完整的保存。

与血社火这样惊心动魄的社火不同的是,陕北放社中的社人和社马不是用真人来扮演的,而是当地最好的匠人用坚硬的枣木,按人体比例缩小,精心雕刻涂彩制作完成的。每到正月来临,在众人的簇拥下,社人和社马便登台亮相了,向人们传达着降福送吉的喜事。

我固执地认为,放社能够给我带来一年的好运。于是,我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追寻着社火撒在民间的足迹。

过了无数村庄、山梁后,我们的汽车驶入了一座小山城。建在高高山顶上的县城被四周的山峦包围着,弯弯的佳芦河就是在这里汇入了闻名中外的黄河。这里就是“东方红”的故乡――佳县。

佳县县城不大,山顶上有限的土地空间早已被历朝历代的各式建筑塞满了。几条不长的石板铺就的路显得古香古色,通向四面八方。佳县隶属榆林地区,人口约20万,在古代被称为葭州。它的东边与山西省隔水相望,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古城墙又是采周围山石垒砌而成,坚固异常,因此又被誉为铁葭州。

县城南边约5公里处的白云山,有一座北方著名的道教景观。它始建于宋代,因一代伟人的两次造访和抽得一注上上好签,更使它声名远扬,香客不断。进入每年的腊月和正月,白云山下周围的几个村子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源于白云山斋醮放社祷神祭祀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放社这一民俗活动,我赶在正月初七――谭家村打醮放社的日子,来到白云山下的一个村子。今年的黄河冰川消融得格外早,我们顺着漂满圆圆冰块的河堤,提前一天来到了这里。

谭家村不大,分前村、后村,住了200多户人家。前村口有座小小的道观,大部分村民信奉道教。后村有座西式教堂,是一个意大利神父于1934年修建的,大部分村民信奉天主教。虽然前后村民信奉的宗教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村子里。他们一道下地干活,一块儿下河捕鱼,同饮一个井里的水,过着悠闲的日子,有条不紊地打发着舒适的时光。

对于他们来说,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放社活动,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放社的神话传说

我们来到村里后,向村民说明了来意。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村中的小庙旁。几位活蹦乱跳的小孩从一间面朝南的古窑中唤出一位年近60的老者,“李爷爷!城里来人找你啦!”人们都称他为李会长。

李会长的面庞很黑,脸上有一层细细的沙土,穿一身黑色的中式制服。和我握手时,我感觉到,他粗糙得像是树皮的手其实很有劲,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整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印象最深的是他嘴上长满的火泡和一副老式的石头眼镜,说话带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我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从中听出几句来。

他问我们从哪里来?在哪里升(“升”是指在什么地方居住)?婆姨是做什么的(“婆姨”是指夫人)?老人不仅很和善,而且还很好奇,特别是对我们背的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的这个玩艺儿真的能照出我的影子来吗?”对于相机的基本功能,他似乎都有些不相信。

傍晚,我们被安排在老会长家里休息。在烧得发烫的土炕上,吃着会长自家的酒枣,喝着热乎乎的米酒,听老会长给我们讲黄河边的白云山和放社的由来。这里面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

在这里,白云山被人们奉为神山。它原名嵯峨岭,虽没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但形如蟠龙俯视黄河。明万历年间,有一个玉风道人云游至此,走到嵯峨岭上四处张望,发现这里东望晋地、俯瞰九曲黄河,是修炼成仙的好地方,便留了下来,在山上修了一间茅屋住下。玉风道人住下不久,这里就发生了瘟疫,洪水泛滥,人畜死亡无数,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玉风道人看到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普施符禄,广施药散,并且飞马传药,尽自己之所能,终将瘟疫扼住。从此瘟疫消除,民众安泰。玉风道人此举一时轰动四方。

为了纪念玉风道人,百姓奉他为“神仙”,朝廷封他“玉风真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玉风真人向榆林总兵张臣、县丞嵯峨岭山主牛登弟求地建观。县丞牛登弟痛快地答应下来,并许诺嵯峨岭山上任玉风真人随便挑选一块。玉风真人说“一草帽所荫之地足矣,贫道即用草帽量定选址了。”牛登弟及身边的随从感到很惊讶,一草帽大小的地方怎能修建庙宇?只见这位玉风真人仰天大笑,顺势将手中的草帽抛向空中。那草帽升至半空中就停了下来,宛如一朵白云,不大不小刚好将嵯峨岭罩住,惊得众人齐声喝彩,倒头便拜。从此便拉开了嵯峨岭上修建道观的帷幕。

在玉风真人、山主牛登弟、榆林总兵张臣的共同主持下,历时3年又两个月,嵯峨岭上迎来了道观开光庆典。秦、晋、蒙、甘、宁等地数万道众前来瞻仰,从此嵯峨岭改名为白云山。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特降恩旨一道,并赐御制《道藏》4726卷,所赐《道藏》为明代仅有的七部《道藏》中的一部。从此白云山名声远播,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正一派道教圣地。大殿里供奉的是敕镇北方的最高神真武大帝。

老会长告诉我,这里传统的放社活动就缘于白云山古老的传说,自从这里建起了白云观,里面供奉了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威猛无比的真武大帝,由他执掌北方天界。他率众神驱鬼降魔、拯救忧苦、济人危厄,使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他成了这里最受尊敬的保护神,连他们村中的小庙也建有真武殿。每到年末岁初大家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他们还要从白云山请来道士为他们设坛、打醮,为大家祈福迎祥求太平。每年这时是这些偏僻山村最热闹的日子,居住在四邻八乡的人们都前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事。请来的天神会有:年、月、日、时四神,以保佑这里四季平安。还有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给大伙送福送吉祥。

这些故事老会长嘴里讲出来,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罐里的米酒不知不觉间已经见底,而老会长的故事却仍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