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视听觉训练中的合唱训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视听觉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练习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饿视觉、听觉与动觉等多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觉、视觉与节奏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视听觉训练中比较关键的是合唱训练,为小学生的合唱表演提供了表演基础。本文针对小学视听觉训练中的合唱训练进行分析,以“绿叶”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视听觉训练 合唱训练 “绿叶”教学 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深入,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与教育,而音乐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成为教学的重点。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视听觉教学训练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合唱训练的教育,这既是对小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也是贯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视听觉训练中合唱训练的具体分析
(一)合唱训练的主要形式分析
在视听觉的训练中运用合唱训练,要注意把握合唱训练的主要形式,因为合唱训练形式是比较多样的,在提供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也为课堂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针对学生较多的情况,先把学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刚加入合唱队伍,基础较薄弱的低年级学生,在对他们进行合唱训练时应着重选择基础的音乐练习、发声练习与简单的合唱歌曲练习。另一部分为有一定的合唱演奏基础,有一定表演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在对他们进行训练时重点进行演唱技巧与识谱方面的培养,在进行歌曲练习时注意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难度。为后期的音乐汇演作为储备力量。进行分层级的合唱训练,坚持每周的练习,定期进行专家的针对性指导,实现小学试听觉教育中的合唱训练的有效。
(二)小学视听觉训练中合唱训练的发声练习
小学处于童年阶段,发声器官没有完全成熟与定型,因此在进行合唱训练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器官的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中逐渐找到合适的张弛度。如何使学生放松,就需要教师的课前有效引导。例如在进行《绿叶》教学时,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先播放《春晓》歌曲,老师引导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百花齐放的季节,更是我们放声歌唱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春天。在学唱新歌曲之前,老师想先考考你的识谱能力,也想听听你们的歌声。先做一个简单放松的发音练习。”
(三)利用手势进行合唱训练中的音准训练
在进行音准训练时,最好借助一定的音阶手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柯尔文手势。主要针对两个声部以上的和声训练。真正的视听觉训练往往是从两个声部的音程练习开始的。同样,以《绿叶》为例,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唱一下,(先听老师唱,生唱)注意看老师的手势。注意气息,尽量吸的满一点,吐的时候尽量均匀的吐出来,再来一遍,师弹,生再唱。你们想不想分组合唱一下这两个音,好,我们试一试。”后分组,高声部先唱长音6,低声部看老师手势进入4”,整个分声部练习的过程都配合着老师的指导手势。
(四)在合唱训练中进行节奏的把握与练习
节奏是歌曲的主体支架,在歌曲表演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合唱训练中要注重对学生合唱节奏的把握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打拍子进行演唱练习,增强训练节奏的实效性。在《绿叶》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视听觉训练时尝试运用了三节拍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三节拍的节奏中感受《绿叶》带来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在不停的练习与欣赏中,感受《绿叶》所带来的春天气息。
(五)在合唱训练的教学方式上进行师生同乐的教学尝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视听觉训练时可以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受音乐教学与训练的乐趣。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了起来,紧张感渐渐得到缓解。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头示范的作用,对于学生在歌唱中产生的偏差进行随时的纠正,训练效果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绿叶》教学中,在课堂的训练中,教师与学生同唱,教师:“同学们唱的真好,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让我们合作一下,老师为你们配上低声部的旋律,请你找好自己的旋律音高,不要被老师干扰。”在反复的带领练习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练习效果。
二、结语
视听觉训练内容比较丰富,合唱训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的视听觉训练中,教师在发挥合唱训练优势的同时,更应该寻找更加合理的训练切入点,提高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节奏感,提高其音乐欣赏与表演水平。在实际的训练中,教师也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音乐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多样的练习形式,调动起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实现小学素质教育之音乐教育的有效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徐东阳.多声部视唱练耳训练研究(四)――多声部视唱训练与合唱训练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0,(05).
[2]张琦.谈合唱训练中的几个问题――以2008格拉茨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1).
[3]陈建林,向炯.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