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教材研读策略例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教材研读策略例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把握教材研读策略,应从研读目录开始,解读文本内涵,了解编写思路和意图,同时要尊重课程标准要求。如此,才能准确搭建教学框架,明确教学方向,实现“用教材”教,营建优质品德课堂。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教材研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53-03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现行各版本品德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依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逻辑设计单元主题,承载着丰富的学习内容。实践中,诸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框架不合理等现象,多源自教材研读不到位。掌握策略,才能准确研读教材。以下,笔者以鲁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神奇的中医”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研读教材目录,了解编写思路

阅读一本书往往先看目录和简介,阅读教材亦如此。对某一教学内容,我们应当从研读教材目录开始,把握它在单元,甚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如此,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为进一步读透教材奠定基础。

翻开目录,“神奇的中医”是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在教材中的编排设计如下所示:

第四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吃穿住 话古今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 青铜

3.汉字和书的故事

4.我们的骄傲:先人 国宝 国粹

(1)我们的先人

(2)我们的国宝

(3)我们的国粹

研读目录呈现的单元框架,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从衣食住行这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讲到陶瓷、青铜、汉字、先人、国宝等见证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变迁和发展。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粹”中,教材选取了三个话题――京剧、书画和中医。由此可见,中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鲜明的代表性。

二、解读文本内涵,体悟编者意图

目录帮助我们把握本课与本单元的关系,接下来便是本课课文的解读。虽然教材只是个“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因此,阅读文本时,我们应尝试从编者的视角,通过看、想、问,用心体悟编写意图。

1.看――看看教材呈现了什么?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国粹”之一,按照常规的想法,教材内容应该非常丰富。恰恰相反,教材惜墨如金,只用了两个页码,而且是“图片+文字”。

教材左边一页开头用文字讲述了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然后设计了按摩、配药、针灸三幅图片,在图片下方用“泡泡语”分别说明眼保健操根据中医按摩原理设计、山楂有开胃作用、感冒喝感冒冲剂以及中药食材煲汤等。右边一页先呈现小故事“中医在国外”,之后用“小资料”讲述扁鹊和“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此页中间穿插一段文字,讲述中医的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想――想想教材告诉了我们什么?

解读教材最忌浮躁。面对看似凌乱的教材内容,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反复研读、思考,才能找到突破口。此时,我们不妨将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逐一突破,读懂教材编写意图。

以第一部分为例。我们可以想一想,编者用按摩、配药、针灸这三幅图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它们都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教材这一设计提示我们,教学可从这些治疗方法入手。

3.问――问问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以第二部分为例。“泡泡语”提到了眼保健操、煲汤、山楂、感冒冲剂,在告诉我们什么?(中医与生活联系密切)除了这些,中医与学生生活还有哪些联系?(孩子感冒,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按摩或针灸来治疗;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喝中药、煲中药汤等)。显然,教材如此编排意在拉近中医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中医的亲近感。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内容更丰富。比较之后,我们认为,作者这样编排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互相呼应。例如,眼保健操根据穴位按摩原理预防近视(按摩),而中医器具疗法都是利用身体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治疗的(针灸);又如,中药煲汤、中药制剂与第一部分的服中药相对应(中药)。

第二,第二部分的设计理念明显高于第一部分。一者讲中医治疗方法,二者讲利用中医原理预防疾病。从治病到防病,不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治未病”吗?

在不断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逐渐凸显。多问几个“为什么”,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与文本、与编者对话。

三、梳理教材脉络,建构教学框架

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觉素材多,难以理清头绪。其实,只要我们理清教材各部分的关系,剥丝抽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找准主线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就本课而言,“神奇”就是主线。让学生体验并认识到中医的神奇,便是本课的关键。把握了这一主线,伴随着教材的解读,我们勾勒出基本的教学框架:

诊 疗

望闻问切 中药

按摩、针灸、刮痧、火罐……

而“望闻问切”四诊法,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便是“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这一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动画视频呈现故事,以此开课,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医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诊病,不用仪器,看看脸色、听听气息、问问症状、切切脉就能判断病情,神奇!用一些草根树皮、几根银针、几个火罐、一块刮痧板就能治病,神奇!于是,学生开始“走进中医、体验神奇”。

最后,通过“中医在国外”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中医神奇的疗效在全世界刮起了“中医热”。中医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教材编排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吗?当然不是。中医需要传承和发扬。谁来传承?谁来发扬?当然就是我们的孩子。因此,这一环节就成为“走出国门,续写神奇”。如此,整节课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