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教育》:什么是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本科阶段进行,但与大家熟悉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不是对整个学校。而且它是“合格性”认证,而不是评优。

《计算机教育》:那么什么是“合格性”认证呢?

陈教授:专业认证在国外已经有许多的经验。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社会,特别是让用人单位可以对一个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所达到的水准进行评判。因此,工程教育认证需要评判是否全体拿到毕业文凭的同学均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保证认证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以外,每个专业应该明确地定义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而是否合格则完全按照这一目标达到与否来判断。因此,制定合理、适当的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有什么特点呢?

陈教授:计算机领域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领域,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迅速的扩展。现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国外在计算机专业认证是否在工程教育认证的框架内进行一直有争议。如美国的做法就是将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包含在工程教育认证内,而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特别划在计算学科专业认证中。客观地说,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单纯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产业界与应用部门就业。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含了计算机专业。正因为如此,在认证标准与实际认证过程中,都十分强调通过实践环节来确保毕业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认证特别强调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自我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如何进行?

陈教授:在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认证,并组成了由教育界、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参加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目前是试点工作组)。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家委员会颁布的试行文件规定,任何已有三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计算机类专业均可向该委员会的秘书处提出认证申请,如申请被接受,则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提交自评报告。计算机专业认证分委员会将指定专家在充分研究自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组向分委员会提交报告以及关于认证结论的建议。分委员会的考察报告在认证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后即成为正式的认证结果。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合格的有效期有3年与6年两种。判定合格与否的依据是认证标准的有关规定与被认证专业自己制定的培养目标。“合格”是指认证委员会认定给专业能达到上述标准与预定的目标,特别是指全体拿到毕业证书的同学的目标达成性。

《计算机教育》:什么是“国际实质等效”?

陈教授: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国际实质等效”,这是我国加入工程本科学位国际互认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所谓“国际实质等效”是指经我们国内认证合格的专业在国际上也应该被认为是合格的。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认证过程必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完全按照国外的做法进行专业认证。目前已颁布的相关试点文件就是充分考虑到国际认可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制定的。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中所强调的目标导向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前面说过,被认证专业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判定其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其实,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本身也是认证标准中要求关注的重要项目。所谓培养目标明确有三方面的要求,首先,目标要相对具体,而不是一句很空泛的描述,特别是对毕业生状况应该有适当的描述;其次,该目标的可达成性必须是可判断的,比如笼统地说培养“领军人才”或是“创新,创业人才”,其可达成性就难以判断;最后,培养目标必须被全体教师以及学生知道并理解,并能够成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原则。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该如何理解?

陈教授:对教育的评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重与资源投入与过程的规范性,另一种是看“产出”,即培养效果。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去的教育评估往往侧重于前者。而专业认证则兼顾两方面,非常重视资源能够被全体学生享用的状况。包括优质的教师资源、场地与设备资源、网络与图书资源被本科生实际使用的状况是认证考察的重点。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是“全体”学生利用资源的状况,而不仅仅是少数或部分优秀同学的状况。教学过程是一个“传递”过程,认证特别重视有多少东西实际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而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做了什么。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的自我改进机制是什么意思?

陈教授:近年来,各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套相对规范的做法。认证关注的是这些工作能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教育质量监控中得到的信息与数据能够通过一个机制持续地反馈到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质量处于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之中。

《计算机教育》: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有什么要求?

陈教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所有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统一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总共有八条,分别是: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教育》:这些要求是挺高的,但是完全没有量化指标,在认证中如何掌握呢?

陈教授:我们特别强调这些要求是对全体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认证中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其达成性。一是任何一个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一定环节上得到体现(必须是全体同学参与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其次是通过抽样的办法来考察。由于专业认证是对一个专业进行的,参加认证的专家均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试点表明不依赖量化指标是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的。

《计算机教育》:现场考察如何进行?

陈教授:现场考察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确认自评报告的可靠性,并澄清自评报告中没有充分表述清楚的内容。现场考察紧紧围绕认证标准的要求进行。考察活动方式与本科评估类似,但特别体现上面提到的三个强调。考察的重点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除自评报告以外,是否存在有关培养目标的文件?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检查?培养目标中是否包括对毕业生的描述,如何检查这些描述是否实现?是否评价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生支持方面包括课程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机会?学生在选课、就业、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是否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是否能反映在毕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教师方面包括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虑教师工作量是否包含了学生指导与其他系务工作负担?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课程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能否覆盖所有的目标点,对不够清楚的课程,需检查课程材料,并询问教师与学生。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伦理相关内容是否能确定包含在课程教学中。

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方便地使用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室是否有足够的合格技术支持人员?

另外还包括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利用的状况。与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毕业生代表的座谈在考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座谈会采用指定人回答问题的形式,通常会问具体的问题,很少问很泛的问题,参加人员随机抽取。

《计算机教育》:目前试点的情况如何?

陈教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计算机专业认证已经在6所学校(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文件得到进一步完善,认证专家与学校对认证工作的认识均得到很大的提高。参加国际学位互认组织的工作由中国科协牵头,也在顺利地进行中。英国工程师协会派遣的认证专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最近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的计算机专业认证,并对我们的认证标准与过程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计算机教育》:专业认证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什么样的作用?

陈教授:众所周知,计算机本科评优工作的广泛开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加大投入、规范过程,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牢固的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本科评优毕竟是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的。而专业认证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相对细致深入。同时,在培养目标的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的确立、持续改进机制的形成等方面,引入国际上工程教育认证的先进理念,直接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在参加试点的几个专业中,专业负责人与许多教师都觉得专业认证提出了很多原来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实质性可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