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写错别字的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错别字 成因 对策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2
错别字是汉字书写和运用中出现的错字和别字的合称。小学生在写字和用字过程中出现错别字,不仅影响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还影响其对汉语母语的认知和语文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并从预防和纠正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一) 汉字本身特点
汉字结构复杂,笔画多,书写时容易出现增加笔画或减少笔画的错误。另外,形近字、同音字较多,这也是影响学生识记字形的客观因素。
(二) 学生主观因素
1. 受知觉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识记汉字字形的心理过程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确分化阶段。虽然小学生的思维能动在不断地发展,但从知觉的精确性来看仍然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还较低。在泛化阶段,学生的知觉特点是大体轮廓占优势,精细辨别能力差,容易对结构复杂和形近字的识记造成混淆、错漏。
2. 受习惯因素的影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做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就是负迁移。这里所说的主要指负迁移,比如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就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例如:在学习“底”和“低”时,老师强调“氏”下面要有一点,等到学习“纸”的时候,学生容易受到前面学习的影响,也在“氏”下面加上一点。
3. 受学习习惯的影响。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不强,书写汉字错误率高的学生往往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如粗心大意,只求速度,忽视质量等。
(三) 教师方面原因
1. 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完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的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书写错别字在思想上不重视,订正不严格,从而影响识字的效果。
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没有针对儿童知觉不精细的特点,对难认字、易错字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就容易写错别字。
(四) 教材方面
现有教材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要求提高,大量的识字、写字任务集中在中低年级。加上要识记的生字缺乏有序性,学生往往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这也增加了字词混淆的机会。
二、 减少错别字的策略
(一) 错别字的预防
1. 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对学生识字有很大帮助,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即使是在课上学会了的生字词,也会因为长时间不复习而渐渐遗忘。
2. 优化识字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更是如此。(1)比较法。比较法的运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识记字形的心理过程发展过程,即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确分化阶段。在泛化阶段,学生的知觉特点是大体轮廓占优势、精细辨认能力差,学生容易观察到两个汉字之间的共同点,而忽视细节的差别。例如:“兔”比“免”多了一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2)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运用身体动作来对语言做出反应。例如,老师说“大”字,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个“大”字形。通过全身反应法让学生加深对汉字的印象。
3.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识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有时学生产生错别字是因为不懂汉字的构字规律,或不理解字义而造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有关的构字规律教给学生,这样就能减少错别字发生的概率,如可通过部件分析法、声旁归类法,形旁归类法等来总结汉字的特点。
(二) 纠正错别字的措施
1. 自主纠错。自主纠错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觉性,这与老师平时的教学培养是分不开的,如培养学生养成及时检查的习惯。
2. 同伴纠错。在同伴之间,可以展开各种纠错的竞赛活动,如互挑对方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并将这些错别字以及相应的正确字记录到专用的本子上,利用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来鼓励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 教师纠错。教师在评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有错别字不宜直接划叉,可以在作业的末尾批注一共发现了多少个错别字,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并纠正,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