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传道授业解惑”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传道授业解惑”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分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入手,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和以人为本思想,探索性地提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传道授业解惑”观。

关键词:高职;传道;授业;解惑;基础英语;教学

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力推动和国家战略政策的强力扶持下,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高职英语专业更藉此良机,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时期。无数英语专业教师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方针,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己任,在基础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拟从“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思想,谈谈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认识,以期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学现状

从多年的调查了解和与同行交流来看,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学生英语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不够,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多处于高考招生金字塔的底端,所录学生英语基础一般都不尽如人意,且多参差不齐。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于高校扩招、高考生源萎缩和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不少高职院校录取投档线都低到了省控线,全省5万多考生放弃了填报志愿的机会,不愿到高职院校学习,而实际最后入校学习的很多学生也缺少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课堂互动难于进行,教学效果难于实现。

2.教师教学多重授业,轻传道;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传授,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培养。一些教师不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不去研究其行为习惯和思维特点,而一味侧重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就能适应工作和社会要求。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多围绕语言本身开展。殊不知多数授业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更加厌倦学习,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成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学习的转变。只有在思想、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高职院校学生以特殊的人文关怀和必要的及时指导,才能使他们好学乐学,学有所得;只有精心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只有授业和传道并重,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3.学习考核评价模式亟待改革。在授业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评价考核时多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偏离了育人本来的目的。只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真正被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改革尝试

结合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特点,各院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尝试,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合作学习模式。它主张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并给予总体评定考核,旨在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学习和团队协作,在交际互动中实现情感交流,知识学习和共同进步。主张创设合适的情景,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并重,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适当地发挥。

2.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具体任务和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明确教师作为舵手、组织者和解惑者的三重角色。这种学习模式能较好地和学生将来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受到大家的青睐,被广泛地应用到了语言教学中。

3.交互式教学模式。它重视教师主动性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师生的对话和沟通,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设计互动活动,更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更使立体化交互式教学成为可能。

二、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传道、授业、解惑”观

(一)高职育人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一样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先进文化、服务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它强调教育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为终极使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发展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向高职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传道授业解惑与基础英语教学

教师最首要的职责当属传道。传道在高职教育中体现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使学生获得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授业在高职教育中体现为在就业导向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解惑则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是师生交流学习,建立情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学的深入。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解惑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1.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和传道

语言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又是文化和文明的精髓。每个人一生中实践的其实就是两个事情:做事和做人。每个人都要在生活实践中回答“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和“我应该怎样去做事?”每个人都要学习养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道行”的深浅关乎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能否成功融入和谐社会。因此,教师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应该将传道嵌入到语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讨论分析问题,从而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通过语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监督激励考核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促成学生向独立思考的社会人这一角色的成功转变,为其以后的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语言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语法学习教会学生规则和逻辑;语音知识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收放控制和体会音韵之美;听力练习教会学生集中精神把握信息;口语学习教会学生聆听思考和相互包容学习;阅读理解教会学生如何提炼和解读信息;写作训练教会学生谋篇布局和合理安排协调;翻译练习教会学生对比分析和细致平衡。基础英语课文和练习内容触及哲学、政治、历史、教育、科技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恰如万花筒般将整个世界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探索学习、讨论思考,不知不觉中,学生自然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让传道和问道成为教育的根本。

2.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和授业

高职教育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和谐职业人。基础英语教学理应紧紧围绕这一点开展进行。“以应用为目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建语言操练和应用环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又多围绕语言的听说和写作展开,因此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三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增加这三方面的教学和练习。“实用为主”要求教学要注意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教学安排时应多考虑选择那些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摒弃理论性较强和较为抽象的内容。“够用为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教学难度,因材施教,体现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就是重视基础,侧重语言服务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进步的语言情境,认真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3.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和解惑

何谓“解惑”?“解惑”乃解道之惑,解业之惑。“解惑”首先要有惑。惑从何而来?惑应该来自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学习,认真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让矛盾和困惑显现出来。有了惑,就要设法解惑。解惑的第一个方法应该就是师生交流。教师不仅应该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地有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困惑,做好课堂管理,还应该努力搭建课外师生交流的平台。如今,便捷的通讯和网络给师生交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正日趋成为解惑交流的新宠。解惑的第二个方法应该是自我解惑,这也是教育的更高层次要求。只有具备了自我解惑能力,学生才能将终身学习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论是存储丰富的图书馆,还是无所不包的网络,都为学生自我解惑提供了资源和可能。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好这些资源,有意识培养好学生的自我解惑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也就在此。

三、结语

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探索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将不断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育中永恒的话题必将为研究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家林,陈鸣鸣,沈培琼.告别“半人教育”――全人教育述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2] 迟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念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8).

[3] 张振英,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指标体系及培养模式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4] 黄玉红,刘蕾.传道授业解惑模式在德育建设中的现代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 杨蔚,胡瑾.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

[6] 秦妍.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河南科技,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