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忆茶房山中的茶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忆茶房山中的茶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滔滔金沙江南岸,在巍巍云贵高原西面的滇中武定有座茶房山,最高处海拔2199米,群山延绵,在这里曾经谱写着一部厚重而灿烂的茶馆文化史诗,它是茶文化史诗中一罐耐人寻味的陈酒。每每提到茶房山,武定人都能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茶馆文化故事,这个故事让人越品越有滋味。

翻开《武定直隶州志》,在这部厚厚的史书中记载和描述着茶房山:“即马头山之巅也……特出众山,立马绝顶极目四望,不仅(元谋)县辖十马皆在览中,而大姚定远诸峰尽供眼底,直元阳一大观也。又为蜀之往来通衢,山高无水,行人苦之,顺治初,县人建庵置僧其间,刳木引泉,煮茶施济以解征途之渴,故以茶房山为焉。”读过这段简短的史志记载,就可以看到茶房山茶馆辉煌灿烂的茶文化了。

亘古以来,武定是川滇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要津,而茶房山又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必经的一个驿站。那时,每天有成百上千的马帮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四川省凉山州的康定等地驮运土特产到金沙江北岸,从龙街古渡口和白马古渡口乘船过金沙江水,然后途经武定境内这座巍巍的茶房山。“山高无水,行人苦之”,这是对茶房山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一条由马帮踏出的古道横穿茶房山怀抱里,那弯弯曲曲的古道缠着这座巍巍的茶房山,使一支又一支的马帮跋涉在茶房山中时口渴难忍,使一批又一批的滇川官员途经茶房山时找不到一滴水解渴,令每一个途经茶房山古道的行人无不叹气。但四季奔波在川滇茶马古道上的人们为了生存,就得翻过这座巍巍的茶房山;每天行走在滇川府之间的官员们为了使命,就得走过这座让世人惊叹的茶房山。于是,这座巍巍的茶房山依旧人来人往,依旧有马帮的铜铃声从悠悠的白云间飘来。

如此巍巍的茶房山里水贵如油,但行走在茶房山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不仅有谱写茶马文化的马锅头,有服命于滇川官府里的差役,也有在滇川两地传道的僧侣……当翻过这座巍巍的茶房山时,没有一个不叹气。于是,在顺治初年,县里百姓在茶房山建了一座庵,还有僧人在庵里传道,僧人们用木槽从遥远的地方把一股山泉引到庵里。那些乐意施善的僧人们望见行人口渴难忍,就采摘当地的茶叶,每天用一口大锅在庵里煮茶施济南来北往的行人,一块蓝底白字的幌子在山风中飞舞,上面印着“茶房山茶馆”几个大字。茶房山里这个独一无二的茶馆,成为每天南来北往的茶友们谈茶论茶的好地方。虽然聚在茶馆里的人们姓氏不同,但相识在茶房山茶馆里是一种缘分,使茶房山里的这个茶馆,也随着马铃声而扬播在滇川茶马古道上,名声远扬他乡,也成为那时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境内的茶马古道上最有名的茶馆之一。

时光匆匆,岁月飞逝。1939年,武定城里建有抗战军需粮库,而这些军需粮库的粮源大多来自四川的西康等地,为了及时把这些军需粮食运达武定城里,修通了这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它从茶房山中穿过,但茶房山的茶馆里依旧飘出茶香味,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依旧喜欢在茶房山茶馆里休息,依旧喜欢品一碗茶房山茶馆里的大碗茶,依旧喜欢聚在那里品茶论道。云南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这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再次扩建延伸到四川等地,成为如今的108国道线。那一支又一支浩浩荡荡的马帮队伍渐渐远逝,那座庵里的僧人也相继而去,自然也再闻不到清香的大碗茶水飘香味,那座历经了300多年风风雨雨的庵也不知什么时候倒塌了,茶房山里的茶馆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今依稀可见的仅是那座庵的石脚被层层青苔布上了图阵,茶房山里再见不到昔日人欢马嘶和品茶论道的声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