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教师要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教师要怎样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上一年级的《分类》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分类的实物蔬菜、水果、玩具等物品混合一堆放在桌上。我创设了一个妈妈给小军买了许多好东西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帮小明分一分有几类。学生兴趣很浓,通过观察、讨论,都能亲自动手准确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的感性材料,初步有了分类的感受,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初步认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 挖掘生活资源,感受知识来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从生活物品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前布置一项作业: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像化妆品包装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学生汇说说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时,有些学生说: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要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要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他们学习的知识,他们学习的知识有的也在生活中。

三、结合生活实际,合作探究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教学"高矮"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和一位学生并肩站在讲台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很快就想到了"老师高,学生矮",然后,再让同桌互相比较高矮,或俩人站在同一高度上比,或一个站在讲台上,一个站在讲台下,或一个点着脚比,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俩人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而且不许踮脚等。这样教师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很轻松地在活动中分析、交流、概括学到了数学知识,并能更好地运用这一知识准确地解决类似的问题。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了长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让学生算一算自己佩戴的红领巾的面积,算一算教室的地板面积,学生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新教材、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内容更具有活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