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期望“正负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期望“正负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什么是期望

所谓期望,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是在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家长期望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成才的基本构想,是父母对子女寄托的具体反映。家长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二、期望的“负极”

【案例一】 小颖升入高三后,明显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增多了,当她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想着放松一下的时候,耳边就响起了父母的斥责。小颖知道父母一直期望着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考取名校,她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一直努力学习,但最近的“施压”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直到小颖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发挥失常,父母狂风骤雨般的斥责让小颖压力倍增,她对考试焦虑了起来,考试前难以入眠,食不下咽。

上述案例中的现象不就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造成的吗?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学生出走、轻生或出现精神问题,很有一部分是因父母期望过高而酿成的悲剧。每个家长,都会对子女抱有一定的期望值,这是人之常情,是对子女的爱的体现。然而,期望效应是有正负之分的,期望值高于或低于期望对象的实际水平,都不利于期望效果的实现。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家长都对子女有着成人成才的需要,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自己心理需要的期望要求。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有距离,亲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据研究表明,当前,父母的期望普遍过高,表现在:

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学历期望偏高:期望成绩达优秀的,小学生为71.6%、初中生61.2%、高中生62.4%;期望子女达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小学生为51.4%、初中生44%、高中生43%。中小学生的家长期望有持续偏高趋势。

与此同时,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高于孩子的实际成绩。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而家长的期望是孩子能达到优秀,接近80%的父母期望孩子在班上考第一名;90%以上都期望孩子将来至少要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过高的期望下,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逃避、厌倦等退缩,因长期遇到困难太大、受到挫折太多而丧失自信。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焦虑状况的学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自责倾向的比例都超过了10%。这是由于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责心理。固然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影响孩子的发展,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但我们从期待公式――激励力量(M)=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 V)×对应的期望值(E)中可以看出,价值评价和期望值都与激励力量成正比,当期望值为0时,激励力量为0。如果学生无法达到父母所期望的高度,屡屡失败,就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自身期望值降低为0。这样不仅使得激励力量为0,而且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情绪。长期的失利使得学生情绪低落,内心沉重,进一步使自我评价降低,导致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对不起父母的自责心理,严重者可能会选择极端途径以求解脱。

2.紧张、焦虑情绪。学生由于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高度,使得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当失败感与期望交织时,就会形成一种不安、退缩的焦虑情绪状态,特别是在考试前夕,这种情绪尤为明显,表现为考前难以入睡,考试时出现紧张反应,生理上有如出汗、颤抖、胸闷、心跳加快等现象;心理活动异常,如注意分散、记忆缺失、思维迟钝等。紧张、焦虑情绪往往使得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导致考试的失利,而失利的结果则再次加剧了焦虑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3.逆反心态。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世能力逐渐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这时,父母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严厉的言行则会成为点燃家庭不安气氛的火星,难以揣测会导致怎样过激的行为和可怕的后果。

因此,家长必须对期望值的规划有一个的新的认识。

三、引导期望走向“正极”

努力发挥期望的正效应,引导其从“负极”路走向“正极”,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期望值,使期望由外驱力转换为内驱力,提升学生自身期望值,将之变成催动青少年上进的激励力量,而非遥不可及的仰望。这就要求父母对学生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学生的潜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现阶段定下的期望值并非一成不变,要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级的期望值达成后,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以符合学生新水平的期望值来替代,否则,原本的期望值会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得不再合适,达不到理想的期望效果。

最后,注意长期期望与短期期望的有机结合。就如同俗话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期望的实现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许多短期期望的实现累积而成。短期期望的实现,会促成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继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产生更大的动力,为下一个期望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保中,蔡小明.家长期望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

[2]王丽.中小学生焦虑状况与父母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