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诅咒语现象的文化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诅咒语现象的文化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诅咒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词语,它与某种文化普遍否定的事物相联系,从而成为透视这种文化的一个特殊窗口。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诅咒语的分析,一窥与其仅仅联系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诅咒语 詈语 文化

一、界定“诅咒语”

1999年《现代汉语词典》对“诅咒”的定义是:“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现代汉语辞海》对“诅咒”的定义也几乎一模一样:“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他人,后引申为咒骂。由此可见,今天的诅咒语可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咒语,它是建立在“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的含义上。然而发展到今天,“骂”的含义明显强于“咒”的意味。诅咒语的使用更多源于一种极富感彩的行为活动,它是纯粹情绪化的东西,是强烈感情的毫无掩饰的自然流露。故诅咒语也称詈语,是指那些用来粗鲁、恶意地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一般称之为“骂人话”,常指“污言秽语”。人有七情六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愤怒一旦爆发,往往难以遏止。英国有一句俗语,意思是说,一旦被愤怒所控制,圣人也会发出诅咒。这都是些很正常的生理心理机构而有的反应,马林诺夫斯基把它称为“情绪在行为与语言中所有的扩大表现”。(1986:P67) 他认为“一度的紧张借着语言与姿势发泄出去以后,萦回于心目使人不得安生的幻象也就消失了,所希冀的目的似乎也更接近满足了,于是我们恢复了平衡,恢复了与生命相和谐的状态。而且我们得到一种信念,以为诅咒的语言与愤怒的姿势已经走向所怀恨的人物而加以中伤了。”(1986:P68) 除了愤怒之外,当人们处于厌恶、嫉妒、沮丧、绝望、轻蔑、怄气、斗气等复杂心情时,面对工作的巨大压力,对现实环境的不满等等不如意的情境之下,这时,这种直接简洁、犀利有力的诅咒语就成为人们渲泄心中种种不满情绪最得力的手段。诅咒语于是顺着嘴边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一骂为快,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正是现实中压抑过久后的愤懑情绪的自然渲泄。所以对个体来说,诅咒是暴露人性劣质的途径。

诅咒语虽然历来被视为语言中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粗话,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交往中使用的频率却是很高的。诅咒语是一个人情绪激动而普通语言难以表达其心情时的一种替代,用以宣泄情感、平衡心理。几乎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骂人语,且不说市井平民,即使贵为皇帝的最高统治者,深居高阁的千金小姐,也免不了由于承受内部的心理压力和外部的社会压力而将骂詈当作发泄的手段,借以表达愤怒、憎恨、嫉妒、恐惧之情。可见,诅咒语的使用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骂人不可否认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但诅咒语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诅咒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本文试图从诅咒语的角度一窥深埋于其底层的文化根源。

二、汉语诅咒语的分类及其语义范畴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对“诅咒”的定义,汉语诅咒语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当然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的咒语;广义则通指所有骂人的粗话。从狭义的方面讲,所有可以用来指望仇人遭受不幸或灾难的话语都可以用作汉语诅咒语的载体;从广义的角度讲,形形解气解恨的粗话、脏话皆可入围。其中最常见的一句当数鲁迅先生称之为“国骂”的粗语:“他妈的”。总体说来骂人的话大致可分为3大类: (1)鬼魔迷信类(如前述狭义所指的诅咒语),如该死、不得好死、下油锅;(2)人格、辈份贬损类,如狼心狗肺(狠心的人)、; (3)性脏话类,如云雨、样(北京话样子难看)。诅咒语充斥于经典名著、通俗文学,为作品增色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没;活跃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言语行为,成为人们抒发真实情感、流露天性的必然手段和渠道;分布于各个方言和语言变体之中,使其独特性得到最本土化的体现。

三、汉语诅咒语的特点

根据上表和我们所作的调查,可以看出汉语诅咒语的一些突出特点。

其一就是将诅咒的对象指向了被诅咒者的长辈,特别是女性长辈,而直接诅咒被诅咒者的相对来说较少。

其次,汉语诅咒语中把被诅咒者比作动物和东西来诅咒的情况也较多。

再者,在汉语诅咒语中还有骂人穷、人贱的。“穷光蛋”、“”、“贱骨头”是其中的典型。

其四,在汉语诅咒语中与性器官有关的词汇有不少的隐语。与其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方式则是感情到极端极致的表现,是文明社会所排斥的最粗鄙粗俗的话语形式。

其五是诅咒语在使用上的特点。通过在文学名著以及通俗文学作品上诅咒语的不完全统计资料看,诅咒语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有关。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男性比女性、社会底层比社会高层使用频率高,这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

四、汉语诅咒语的文化透视

首先,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儒家用礼治来反对法治,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讲究“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管子・五辅》) 。因而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所带给我们的是男尊女卑的男女性关系中的极端不平等;家庭本位和严格的长幼尊卑带来的以辈份高为荣的观念;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带来的身份贵贱观念;传统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畜物贵贱观念等。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

儒教还宣扬“三纲五常”,“贞节烈女”、女性贞烈、圣洁的形象和意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至于作了母亲的女性则更为世人所敬重。祖国常被比作母亲,黄河被喻为母亲河,原就读学校被称为母校,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母亲在人们心目中的圣洁地位。甚至连原本为男身的观音菩萨在踏入中国国门后也被我们的祖宗重塑为慈母的形象。所有这些无不在说明:在中国的文化氛围内,污辱某人本人不足为怨,但诅咒某人家族中的长辈尤其是女性长辈,则恰中要害。这样诅咒某人会给被诅咒者以强烈的心理伤害。如前所举被鲁迅称为“国骂”的“他妈的”,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他妈的”省去了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并且改成了第三人称,那么原话的意思就是“我与你母亲发生性关系”。按照传统的价值观,这句话有三种含义:其一中国人看待男女性关系从来不是平等的,而是男人对女人的“使用”,非家庭关系的“使用”便是极大的占便宜;其二母亲是每个人感情最集中的长辈,侮辱对方的母亲是对个人极大的伤害;其三与对方的母亲发生关系,意味着做对方的长辈,在讲究孝道的传统社会中,辈份的变动意味着对身份的极大贬低,所以这句话是中国最厉害的骂人话。

汉语诅咒语中的骂人穷、贱,也反映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穷等于地位低下,富总是和贵相联系。而骂别人穷、贱,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嫌贫爱富的价值取向。

其次,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观念所形成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和人们性意识的束缚。在对待性的问题上,由于礼教束缚,人们对性的认识也存有偏差,如性罪恶、性无知、性污秽、畸形的观、性关系的不平等、性压抑等。造成人们羞于谈性,把性看成、下流的象征。因而在汉语诅咒语中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厉骂”现象。另外,在涉及到性器官的诅咒时,汉语中出现了较多的替代称谓,也即我们谈到的避讳语或隐语。

最后,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部族人民,自古生活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袤大地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生存环境,土地肥沃,植被茂密,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因而农业非常发达。在农耕过程中,必然接触大量的动物,与它们打交道,熟悉它们的习性,所以在汉语诅咒中以动物作比喻的很多,且大都根据动物的特点、习性用以咒骂他人。如前所举“狗”、“猪”、“驴”、“狼”、“乌龟”、“老鼠”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诅咒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变化中,或是语言社区内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得到生长,是区域本土文化的积累积淀的结果。

五、总结

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诅咒语的语义界定、分类以及对它的文化透视。诚然,诅咒语违反传统道德规范,被视为“语言垃圾”,有身份有教养的人总避而远之。但诅咒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汉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以及宗教观、伦理观、价值观,都会直接间接地反映在诅咒语中。但是,“科研之下,不分洁否”[6] , “詈语中不仅有丰富的语言现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语言文字工作者而言,诅咒语的研究不可小视。总而言之,骂詈行为不可肆意施行,詈语却不妨大胆研究。”[2]

参考文献:

[1]郭沈青. 汉语詈语及其文化底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朵. 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 .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 , (2)

[3]李斯托威尔. 近代美学史评述[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马林诺夫斯基. 巫术科学宗教与与神话[M] .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