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皮影艺术中的民俗情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皮影艺术中的民俗情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皮影艺术,是我国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它与戏曲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流传久远,材质多样,它的题材,表现对象与民众的观念紧密相连;它的造型装饰,包含寓意;它的内容和形式,是民众对生活、生存、吉祥美满的追求。通过民风习俗,而诉诸于特定的寓意形式表现,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世代相传。

皮影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史书中有关皮影雏形的记载:汉武帝怀念亡妻李夫人,方士李少翁夜间设帐表演。隋唐时期,皮影在民间广泛流传。宋元流传国外,到明清皮影已是分布广泛,流派众多,群众喜闻见乐的民间艺术形式。皮影不论是作为一种地方曲艺还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或美术。它都根植于民间,和地域民俗民风息息相关,和当地的劳动人民的审美认知息息相关。

流传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分布广泛,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积极吸取了不同地方剧种的优点,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结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种流派,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上模仿地方戏曲角色造型,并继承和发展了陕西曲艺艺术中生旦净末丑的人物模式,根据不同剧目剧情需要的人物角色中上至帝王将相、王后嫔妃,下到差役奴仆、妪翁童子,甚至是神仙僧道、妖魔鬼怪等等。在人物造型的刻画方面,其又吸取了剪纸和秦腔戏曲脸谱的艺术造型特征,形成了具有抽象、概括、程式化的造型特征。这种程式化更多地表现于具体的人物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如红脸关公忠诚、黑脸张飞耿直、白脸曹操奸佞等人物造型形象,还将戏曲脸谱的象征色彩运用到极致。

山西影戏造型风格也与陕西皮影相似。其造型严谨,古朴含蓄,装饰严密,刻功细致。但受当地戏剧的影响,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性,往往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对脸谱中的眼、鼻、嘴等部位进行了加大或移位,深化人物的典型形象和性格。如包公人物造型属于“净脸”,整个脸部以黑色为主,再配上黑眉、卧鱼眼,以示其正直清廉、铁面无私。旦、生一般多为镂空脸,通过象征性的通天鼻梁从额头到鼻头的侧视脸线来表现其文静、秀雅,或者是将服饰刻画得宽大过长,以烘托人物气质和戏剧性的舞台效果。

青海皮影粗犷质朴,冀东皮影精雕色艳、外简内繁,湖北讲究圆润,四川有棱有角……

唱腔特征

皮影唱腔与各地方戏曲音乐唱腔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没有自己的音乐和唱腔,而采用各地方戏曲的音乐唱腔进行表演;有些地方的皮影戏,本身有独特的音乐和唱腔,如甘肃、陕西影戏;有些地方的皮影戏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本地戏曲的音乐唱腔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而略有变通,体现了这些地方皮影同当地戏曲间相通互渗的交流;如碗碗腔影戏源于陕西东部,碗碗腔是皮影演唱过程中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因逃荒随碗碗腔皮影艺人流入山西,与孝义早有纸窗影戏搭班组社表演,使碗碗腔纱窗影戏在孝义流传开来。传入孝义的碗碗腔因受孝义皮腔、孝义秧歌、晋剧及孝义方言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孝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曲调,即孝义碗碗腔。有些新的地方戏剧种,是从皮影的“亮子”上搬上舞台的,如阿宫腔、老腔、碗碗腔、陇东道情等,都是在皮影戏的音乐唱腔基础上“老树开新花”的。

制作材料

皮影的制作材料来源广泛,大都取材于民间生活中。受地域影响,对皮影的制作不同地区采用的材料各不相同。西北地区多以牛皮、驴皮为主,而南方则以羊皮居多,也有个别地区如湖南、广东以纸作为材料。成品简而不陋,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技巧。

题材内容

皮影的题材和剧目,大都是通过对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加工和改编,既能娱乐群众,又能传承教化。其中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佛教中的天王、菩萨、哪吒,道教中的王母玉帝、龙王、土地、灶君以及民间信仰中的风伯、电母、福寿星、刘海、麻姑等其内容涉及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造型装饰

在皮影服饰造型装饰的选择和设计中,也无不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审美和理想,很多花纹图案、图型的选择,不论是寓意福寿的“钱纹”、“锁纹”、“万字纹”、“福字纹”、“团寿”,象征吉祥的“云纹”、“如意纹”、“柿蒂纹”,通顺吉利的“盘长纹”、“方胜纹”,英勇善战、坚固不催的“米字纹”、“十字纹”、“人字纹”、“鱼鳞纹”,清正廉明的“流水纹”还是象征幸福美满的“团花纹样”等等,无不体现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长寿安康的民俗心理。

内容和形式

民俗在社会生活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民间艺术的皮影艺术在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互相渗透、结合,以其独具的形式和表演显现其特点。某种意义上说,民俗活动是皮影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皮影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间民俗的各种事象。过去,每逢节日和喜庆事,诸如婚娶、生育、寿辰、丰收、春节等必演影戏以示祝贺,称之“喜影”。遇有天灾人祸、盼儿求女、祈求福寿等事情时常于神明前发下愿誓,事后以影戏还愿,谓之“愿影”。皮影在长期演出过程中形成敬奉“祖师爷”的民俗信仰,以及一些造型图案“福禄寿”、“莲生贵子”、“万字连年”等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对皮影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使我们感受到皮影是一种最富感染力的乡土艺术,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包容在皮影艺术中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皮影艺术是民更为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离开对民俗的研究,就很难理解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无从找到它发展演变的规律。皮影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肯定,更有待于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