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看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即许渊冲先生所说的意美、音美、形美。本文赏析了许译版李商隐《无题》,发现许先生在翻译中使用必要的补偿和变通,在英译诗歌中解放了被囚禁在唐诗中的“纯语言”。
关键词:“纯语言” “三美” 唐诗英译 本雅明 许渊冲
德国哲学家、散文家和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21年撰写了德语论文《翻译者的任务》,该文虽然艰深晦涩,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涉及文学作品的意义、翻译的意义、翻译与“纯语言”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影响极其深远。德曼曾就此评价说:“如果你不曾就本雅明的这篇文章说些什么,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德曼,1986:73)
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精神表达形式,一切语言都只是对上帝语言的翻译,译文的本质属性不是向读者传达或者与读者交流原文信息。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本质属性。翻译彰显了显存的隐含关系,这些关系在原作没有被翻译之前是出于隐蔽状态的,而翻译则是一种“与语言的陌生性质达到一致的权宜手段”(本杰明,1921/1999:284),由此,翻译既能促使自身语言的成长,也能更接近寻得“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目标,“纯语言”通过翻译与原文的共存和互补得以释放。
二、《唐诗三百首新译》的“纯语言”
(一)“纯语言”和“三美”论
通过对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的解读,朱湘军指出“‘纯语言’指的是语言间一种超历史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的整体意之中”(2006:66);曹丹红认为“纯语言”并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上帝的语言,即上帝的命名语言,是一种可以传达的精神实质(2012:6)。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纯语言”则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许渊冲先生总结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诗歌的美超越中文和英文的差异,又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中。
所谓意美,即指翻译时不仅要表达字面意思,还要能表达出深层含义,不仅能表述言内之意,还要能表述出言外之意,使读者能够产生近似的联想,体会近似原作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意美是“三美”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音美,即指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和原文相似的音韵美。所谓形美,许渊冲先生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
唐诗的“纯语言”不仅体现在或雄壮或秀美的诗境、或沉郁或清新的笔触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在它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抑扬顿挫的音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中文和英文发音、结构的迥异,要做到“三美”,或者说,在唐诗英译中解放唐诗的“纯语言”,这绝非易事。
(二)例诗赏析
由于《唐诗三百首新译》中翻译了意境、音韵、体裁各异的三百多首诗,在此不可能一一解析,仅选取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无题》进行分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Poem Without a Title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end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
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
李诗为唐诗中常见的七言律诗,押尾韵。许先生的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尾韵是ababcaca。第三句中silk,spins,silk,sick押头韵,同时也与原诗中“丝”的音相同,完美地做到了音美和形美。
首联描写与爱人难以相见却又分别在即,景物描写更烘托出痛苦不堪的心境。李诗中并无人物主语,这是中国古诗的常见特征,虽然给理解增加难度,但是增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一句中两个“难”字使用了重复的手法,但是意义有所区别,第一个“难”字意为相见困难、机会难寻,第二个“难”字意为分别令人痛苦。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出于“形美”的考虑点明了人物主语,符合对该诗的主流理解,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两个“难”字,许先生没有使用同一个单词翻译,而是分别选用了difficult和hard,用词精准,符合原诗的意境。第二句翻译出了东风无力吹拂、百花破败的味道,只是汉语中“东风”与春天相关联,而英语恰恰相反,与春天关联的一般为west wind,此处似乎略有瑕疵。
颔联中,李商隐采用了“思”和“丝”的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由于语言的差别,译文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蚕丝是从充满爱意的心中吐出的,这就将蚕丝和爱情联系起来,产生了与李诗近似的联想,展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颈联中增加了人物主语I和She,清晰地解释了原诗所描绘的意境。
尾联中,李诗用了“蓬山”和“青鸟”的典故,这在译文中很难直接地显示出来,于是许渊冲先生在译作的末尾加了注。“a long way”与开头的“difficult”遥相呼应,末句则采用一个祈使性的问句,祈盼青鸟能给爱人带去问候,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做到了意美。“当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意指方式中相互补充、相互妥协,而最终臻于和谐时,纯语言(也即大同语言)就诞生了。”(孙致礼,2009:90)
三、结语
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即许渊冲先生所说的意美、音美、形美。许先生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使得原诗的灵魂、感情、音韵、节奏和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英语中发现了唐诗的回声。
参考文献
[1] 曹丹红.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J].中国翻译,2012(5).
[2]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A]//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孙致礼.在目标语中发现“原文的回声”[J].中国翻译,2009(2).
[6] 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7] 朱湘军.从主体到客体――西方翻译研究的哲学之路[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