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京师大附中高一学生翟羽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京师大附中高一学生翟羽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时时刻刻阅读,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你会发现古人经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有道理。

你的灵感与心声迫不及待地在笔尖处跳跃,你开始散发你吸收的光和热。

――翟羽佳

新生代感言

阅读是一件令人心生

感谢的事

曾经有人说读书是与高尚人的一次对话,其实这话抬高了自己。读书,真的是一次沐浴的过程;是作者牵着你的手,告诉你他的愿望、他的理想、他的感悟,你只须聆听着,沐浴着,当引起共鸣的时候再记下来罢了。

给你沐浴的人有很多。有大家,比如舒庆春,比如张恨水;也有新秀,比如江觉迟,比如李会诗。所有写出字的人,供你阅读的人,都无私给予你“阳光”。你要具备接受一切光芒的勇气。因为任何耀眼的光芒,都有炫目的理由。

享受沐浴的方式俯拾即是:中秋节的超市货架上挂着充满诗歌韵味的广告牌,你排队结账时顺便默默记下来,它就变成了你的财富。你听歌、看电影,里头的词你跟着唱、跟着念,于是《菩萨蛮》会背了,《采薇・黍离》也能脱口而出。

你时时刻刻在阅读,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你会发现古人经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有道理。

你的灵感与心声迫不及待地在笔尖处跳跃,你开始散发你吸收的光和热。

这就是阅读和写作。

新生代简历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2012届毕业生,以714分的成绩位列2012年南京市中考总分第三名,其中语文成绩115分,在全市名列前茅。

在《作文通讯》2012年7、8期合刊上发表作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翟羽佳习作

广陵的味道 翟羽佳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个城市里的人都习惯于闻自己居住的小城里的味道。生活在广陵十余载,如今离开了这片故土,却离不了她的味道。

记忆中的广陵散发着淮扬早点的味道。每日清晨穿过繁忙的街道,“三春”店里早已座无虚席,富春里的玲珑汤包,冶春里的特色年糕,共和春里的小小一碗馄饨,狼吞虎咽一般,唇齿间留存着熟悉的汤水的香味,舌尖上萦绕着三丁蟹黄的余香。

记忆中的广陵还充溢着令人沉醉的琼花香。烟花三月,瘦西湖里琼树挨挨挤挤,高高低低的枝头上缀满白琼花。脑海中回荡着民歌《茉莉花》里女主人公的一唱三叹,悄悄采下一朵,靠近鼻尖,顿时香气袭来,夹杂着暖春特有的气息,吸引着人们也像蜜蜂白蝶一样,扑入仙境一般的琼花林里。

记忆中的广陵溢满了千年不减的诗味。张若虚的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道尽了诗人对故乡扬州“静夜思”式的思念;李益的一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满载着诗人内心的思古幽情;白居易《长相思》里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思悠悠,恨悠悠……月明人倚楼”烘托了“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哀怨忧伤。南宋白石道人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引发词人抚今追昔的忧国情。传说江都县尉王琪的“似曾相识燕归来”造就了晏殊的千古名对。扬州的诗字文化,渗透着独有的风雅别致,给予我最绚丽的诗词盛宴。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味道,每种味道都驻留在自己那片风土中。当我离开广陵时,恰是告别童年之际,于是我愿把童年的纯真与欢乐也看作广陵赐予我的味道,虽这味道如《青春舞曲》里唱的那样已一去不返,却永远在我的心底馥郁弥漫,永远在我的记忆里盛情绽放。

梅 翟羽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今日梅花下,他乡值故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从小到大,吟诵唐贤今人这些咏梅的诗词著作,总觉得自己对梅怀有一种特殊的深情。

特别喜欢去看梅,冰天雪地里满山满树的梅,看了有令人恍入仙境的感觉。

梅确实美,美在形状,美在姿态。呈立体状的娇贵花瓣聚合成玉碗状,通常成深色的花萼轻盈又牢固地抓住花的底座,于是梅的独特效果就出来了。冬风呼啦啦地吹,吹得梅枝微抖,梅树发颤,人们明知寒梅不凋,却不免生出千丝万缕的担忧与揪心来。

梅还美在颜色。天地万物间,梅树怕是最擅长渐变术的造型师了。每棵梅树,几乎都用尽全力施展这一神奇的魔法,于是你会看到它们把自己的梅花都染成了仙女指甲的模样:较深的梅其实由绛、朱、赤三种不同程度的红组成,色较浅的则由嫩粉向白色过渡,而那些远看是白色的梅,凑近了瞧,却也有明显而和谐的变化。花瓣从纯白渐变到半透明再蔓延成与雪几乎相同的颜色,于是你才弄明白,为何墙角处凌寒中独自生长的几枝梅,九百年前的王安石还是要凭得花香,才隐隐认得出哪是冰雪,哪是梅花。

古人总爱吟诵“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式的诗句,来赞赏梅不怕打击和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虽没有松竹那样坚硬挺拔的身姿,梅花在寒冬腊月里莞尔一笑,凭借的是与生俱来的高洁傲骨。

梅妃江采萍,活在大唐最艳丽的牡丹一杨玉环的阴影下。正如张晓风形容的一样,“春风里牡丹腾腾烈烈煽火一般的开着”,梅妃却不得不迁到上阳宫那荒苔凝碧、垂帘寂寂,没有宦官奔走传讯、宫娥把盏侍宴的冷殿去。但她并没有自寻苦楚,带着对生命的执著,一句“何必珍珠慰寂寥”,以梅的骄傲高贵,掩藏自己的娇弱,在天宝年问的风云冬日里开得如火如荼。

于是知道梅虽身娇,但因始终高洁,默默承受千年风吹雨打,拥有无形而坚硬的外壳。

于是想到了故乡南京,以梅为市花的城。生在锦绣富贵、娇小动人的江南,却在几百几千年的岁月里,像梅一样,炼就了一身的刚毅不屈。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实我们这个上古以来就多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民族,也应用梅来比拟。只可惜我们的国花是牡丹,唐王朝富贵强盛的象征。

宋人周敦颐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那么世上真正爱梅花的,又有多少人呢?

带一本书去旅行 翟羽佳

如果要我带一本书去旅行,我一定会带着张晓风的散文集――《风荷举》,去午后的乡野,感受田地泥土的气息。这看上去一俗一雅,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当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斟在每一个杯形小野花里的时候,我总爱和妈妈一起随着清风、随着蝴蝶穿梭在田间。从小长在城市的我,自然不能分辨身边作物的种类,但我总有一个习惯,便是指着绿油油的一片地,询问作物的名字――即使问完了,下次仍是对不上号。我总为我这样的习惯而开心甚至骄傲,我总认为每次的追问是与植物们一次积极恳切的招呼,是对大地万物起码的尊敬。

正如晓风在《风荷举》里说的一样,因为我们不是亚当,没有资格为万物进行惊心动魄的命名大典,也不是仲尼,对世人的“鱼目混珠”唯有嗟叹,所以我们只能尽我们微薄的力量,做一个与万物深深契合的“问名者”;慎重而虔诚,如同进行着古代婚姻中的“问名”礼节一样,时刻都可以停下脚步,问一问田地间,刚擦肩而过的绿的名字。

有时候更喜欢深入菜地,仔细端详每片在黑暗的泥土里就已设计好形状的菜叶,可是我发现,这些叶子或多或少总带着虫蛀的痕迹。阳光自上而下泼洒下来,刺痛着叶子的伤口,使小洞周围留下一圈圈黑色的血迹。我经常惋惜,经常叹息,这些苦难的见证,总是用镂空法驻留在生命里,让生命总是不那么美丽。

后来,又翻《风荷举》,我才明白残缺的美丽。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为“求阙斋”,意为自己有很多缺点,以求指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语言学专著仅用“月・阙也”来描述我们一直所爱的玉盘。经晓风的指点,我甚至发现中国的天空大地都是曾经受过伤的,中国的神话从“共工怒触不周之山”的“天倾西北”到女娲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一般用神鳖的脚爪稳固四极,都蕴含着残破的意义。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默认“阙”的境界的。

走在田间,我发现我总能在自然中逐渐领悟文字的内容:总是能找到文字进行佐证。

其实文学本身又如何不是从自然中感悟出来的,就连文字一开始也都是象形的啊。周朝人造字,造的“年”字,代表人扛着禾捆。想必当年一定有一个快乐的农人走在类似的田野里,在北风瑟瑟中扛着满肩禾捆回家,这情景感动了造字人,于是不禁用这样一幅“冬藏阁”进行三百六十五天的重点勾画。

带一本书去旅行,你会感到书在风景中,风景在书里。你会觉得你重游书中故地,更好地寻找书中的真谛。

读什么样的书 翟羽佳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描述了下面一段情景: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却招致黛玉的警告,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当时看着不以为然,后来发现自己竟也有这样浅读浅爱、读书不深的毛病。

读《老人与海》,书中多处重复老人对狮子的喜爱。可直到看完了最后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我还是未能好好儿思考狮子的含义。读宋词,虽能吟诵几首名师大作,也略知道常见词牌和字数平仄,可真正深入品读一首,却讲不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含蓄中隐藏着什么。看《三国演义》许多遍,每次遇到对人物、事件评论的诗词便急忙跳过去,追求速度,停留于浅层阅读。

正如《附中文化读本》中《我的读书观》里写的一样:“可以单为诗经里‘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的音律美而喜爱之,感动之。”可是如果读任何作品只停留在外在美,而缺乏对文字的深入剖析和领悟,忽视其内在美,显然是不可取的。

读《附中文化读本》,特别是巫怀宇的《人・读书・青年》,让我感到了我读书之浅,知识之浅,读书面之狭窄。也开始让我沉下心来,反省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答案有以下几点――

一是读经典。以前怕读苦难类的书,怕看到受苦的受欺压的主人公。于是许多经典名著随便翻翻,甚至不屑一顾。后来,强迫自己看《简・爱》,看巴金的《家》,才发现自己已被经典征服。《简・爱》中离奇巧合又合乎情理的故事情节,夏洛蒂・勃朗特对于灵魂平等、独立自由的深刻理解;《家》里鲜活可爱、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梅、琴、瑞钰,还有鸣凤等旧时代女性的不同追求,让我大呼“经典不愧为经典”。也让我明白,这些经历了世人长久争论评判、经历了岁月洗礼时代变迁的经典之作是值得一读、必得一读的。

二是读原著。读原著是针对两种问题提出的。一种是简易版、青少年版的所谓名著,把大概的故事情节用大白话讲出来,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以致《水浒》中人物的出场,如“徐宁上山”、“智取玉麒麟”、“呼延灼夜月赚关胜”等,全部缩成一句“XXX上山来了”之类的。另一种是译著。即使是知名译者,其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贝多芬传》也并不令人感到有滋有味,甚至出现文意断裂现象。还有我们听到的外国诗歌,总觉得有些平庸,少一些味道。这是各种文字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翻译的难度带来的。就像赛珍珠译的《水浒》,大抵说了一句“get the gas out ofyour hip”的话,愣了半天,原来是李逵骂人的话。如此云云,让我深感我们应该看原著。这虽然绝非易事,却应该尝试。

三是读内容充实、让人百看不厌的书。有些当代青年作家的小说很受追捧,但往往读了一遍后便没有再读的欲望。内容是否充实跟篇幅有一定关系,但更与塑造的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有关。倘若书中情节令人回味无穷,书中人物让人念念不忘、浮想联翩,这就叫百看不厌。

阅读需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同时进行,任何事的完成都应该脚踏实地,而不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于是,决定静下心来,真正与书为友。

我看翟羽佳

“下课铃一响,哪怕你宣布下课了,但你还是走不出这个教室。”这是每位老师都会发出的一句感慨。只要你走进那个当初的十一班,你就会发现翟羽佳站在讲台前向老师问问题。

她,会笑,也爱笑;她,会休息,也会玩儿。与众不同的是,她更能控制自己学习的时间,用高效率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她的作业从来都是赏心悦目,而与众不同的是她作业中的红笔痕迹有时甚至多过黑笔的字迹,那绝对不是订正,而是通过询问和听老师的评讲补充上去的。对于语文,她更是从不马虎,从婉约派的李清照,到豪放派的辛弃疾,她样样精通;从描写糖画,到毕夜惊起,仰望群星,宛回故里,她还真是多愁善感。

正因如此,夏天的风送来了全校中考第一的成绩,而语文的天赋还有九年付出的努力,给予她令自己满意的回报。

曾记否,那一天她笑得那样灿烂、那样美好

――同学 肖汉源

她有一颗审美的慧心

灵心诗性是否只属于诗人?诗人成诗是否只待灵感出现?事实上,灵感属于任何人,如果你愿意停下脚步,用心去发现万物的美妙,那么,你一定能体会到妙笔生花的快乐。翟羽佳便是生活的有心人,她能从古典诗词和中国写意画中捕捉人物的眼神,感受人物的内心,欣赏人物的神韵,发现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异同;她能在对故乡扬州的回忆中,回味美味的淮扬早点、令人沉迷的琼花香、韵味无穷的诗词文化;她能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把玉环、梅妃等旧朝佳人以“飞花”的意象诗意地形容;她能在南京燕子矶江边的崖石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枫树,从而引发对彰显个体价值的思考……在对生活悉心的感悟中,她孕育着自己敏感、广博、聪慧的心灵。

她勤于阅读更勤于练笔,与所有人经历的写作过程一样,她也有困惑的时候,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她乐于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着一次又一次提升。

――语文教师 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