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务口译中的跨文化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务口译中的跨文化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东西方民族常常会因为文化积淀、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遭遇文化冲突。口译人员应自觉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减少乃至消除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失误,促使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口译 跨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是人类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交际方式。口译工作极具挑战性、同笔译相比,口译的突出特点是一种即席性较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在进行口译时,译员没有反复推敲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去查阅词典或工具书。有时,译员可根据现场等情况预测到口译的相关内容,但却无法预测具体细节,尤其在做商务谈判口译时,不可预测性则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口译员在商务谈判中,不仅要精通源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和相关的商务知识、行业知识,而且还要了解两种文化,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目前,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只有多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体现于生活在不同民族环境中的人的不同习惯、不同行为模式、不同思维模式和不同的观念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商务口译人员的业务素质。

口译中的跨文化差异分类

以汉、英两种语言的对译为例,由于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民族分属东、西两种文化,其差异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于另一个民族的成员来说可能是陌生的、截然不同的,甚至是不可能接受的。在汉、英口译过程中造成文化障碍的文化差异按承载方式可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两大类。本文主要探讨文化积淀、认知体系、思维模式方面的不同引起的跨文化冲突,它们是口译中面对的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

文化积淀的差异

汉英语言在其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惯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俗语、歇后语等),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两种语言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传统习俗无不生动地反映在这些习惯用语之中。譬如,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中方说了这样一句话“建立‘一条龙’服务中心,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审批业务”,译员译为“set up the 'one-dragon' service center to provide a coordinated process service for foreign investors in obtaining approval”。“一条龙”译成“one dragon”会令外方不知所云,再者,“龙”在西方表示邪恶的东西,在中国则表示“吉祥”,如不了解这一情况极易产生误解。

认知差异

人们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在一个民族、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内部,这种差异通常较少造成理解障碍,而在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在不同语言体系的社群之间,认知差异常常造成理解障碍。面对相同或不同的感知对象,不同民族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并形成了特定意义的表述词语,非本民族成员则无法理解其涵义。譬如,在商务谈判口译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中方说“我们不会给你们打白条子,我们会按时付款的”。译员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blank paper to you, we will pay you on time”。这里的“打白条”是中国人的说法,老百姓深悟其意,而外国人却听不懂。其实,这里的“白”有“空”的意思,当然也不是条子上一字不写,而是说了不算,类似于“开空头支票”,它只能与英语的通俗说法IOU(I owe you的谐音)的意思稍微相近。如译为“we shall not issue IOUS to you”,外方才能对中方的真实意图有所了解。

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是人们借助于语言,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模式是指进行思维活动的标准形式。汉英语言民族的思维模式因文化不同而各异,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做语言转换时,必须按译入语语言的习惯进行调整、排列组合,这样才能使译语自然,使交流顺利,也才能为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所接受。如果不做调整,听者会感到费劲,甚至可能会影响正确的理解。例如,英语中许多与汉语不尽相同的特殊句式给英汉口译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这些特殊句式与英民族思维模式的某些特征有直接关系。如“It”作主语表示时间、地点、距离,表示无生命事物名称的词作主语以及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等情况,皆因英民族主客体严格分开的思维特征所致;许多“it”作形式主语代替后面不同形式的真实主语以及英语中复杂的、多层次的主从复合句恐怕皆与英民族侧重分析型思维特征有关(而中国人更侧重综合思维);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习惯先说主观情况,再谈跟主观情况直接有关的客观情况,最后再谈其他有关情况,这样的情形大概与其线性思维特征有关(汉民族的思维是曲线式的);而部分或全部倒装或许与其逆向思维特征分不开。了解英民族的这些思维特征有助于口译人员“大刀阔斧”地分解英语中的特殊句式,冲破英语句子表层结构的束缚、冲破汉民族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而探寻其语言表层结构下的真实意图与信息,并将其按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翻译过来。

口译者应具备并运用跨文化意识协助交际

口译者应具备跨文化意识

对于从事商务口译的工作人员来讲,面临跨文化冲突时常有的事。那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则成为当务之急。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是指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强弱直接影响到译者的翻译质量,同时,它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适合从事口译工作,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准绳。

不同的历史文化传袭下的说话人表达方式各异,口译者则根据自身的理解判断,选择恰当的词句准确地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口译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也在于他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两类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之中,且能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跨文化意识对口译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口译者应运用跨文化知识协助商务活动

衡量口译者水平的标准很多,如口译者是否具备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驾驭水平,是否通晓交际双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知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表现与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要求口译者不仅能了解双方语言文化内涵,更能充分考虑到交际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缺陷,有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一个美国人来到日本做一项商务访问。在汽车上问他是否到过日本,对日本有什么印象。他说他到过日本,是1945年来的。这时的口译有两种选择,一是照实一字一句地译,另一种是绕过敏感的战争历史影响,表达成为“我到过日本,但现在的日本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发展变化很快”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后者的翻译显然是灵活机动,而前者的翻译无疑在暗示这美国人当年作为占领者到过日本,他的对手怎么可能欢迎他,译得再准确也不能称为高质量的口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译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并作出一一对应的翻译时,若加上文化对应的形象思维,充分调动跨文化意识,参与交际,即能营造出和谐顺利的交际氛围的口译才可称得上高质量的口译。

参考资料: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29-31

3.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8(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