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滩1979~2009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的艺术群体很早就在整个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非常活跃的艺术实验启动者,上海滩1979~2009,回顾了上海当代艺术从1979年到今天的实践历程,并邀请了住在上海的年轻艺术家以解读性再创造的方式,重新体验或重新思考他们所选择的历史性的作品,通过这种衔接,希望年轻一代跟艺术发展史发生更密切的关系,也试图通过这样的举动对中国渐渐模糊的艺术史记忆发出提醒的信号。
本次展览旨在从三个不同层面展开探讨,从展览策展概念到展现方式去呈现上海艺术群体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次展览不仅仅是对上海当代艺术的回顾,还是第一次把几代“上海滩”代表艺术家(包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艺术立场等等)都邀请到一起进行联合作品展出,所以它还将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动态和近50位对这座城市有文化贡献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的综合展现。可以说,上海滩1979~2009,将是一部立体的上海当代艺术史册。
展览分多个层面和线索进行梳理和探索,其中包括对文化背景的思考、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及对展现方式的生发。对文化背景的思考――从1979年至今,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性线索,以及一个大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思考;作品有时间上的承接,也有与当时社会环境紧紧相扣的上下文关系;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从上海艺术群体上世纪80年代起的行为艺术作品到90年代初的装置艺术作品来看,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是最早尝试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他们在上海当年活跃的艺术展点,见缝插针地对艺术媒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上海较同时代的艺术城市迈出了更为大气的一步。对于展现方式的生发――展览避免了传统回顾展的模式,展现了艺术家思考的线索。艺术家在现场展出的作品及其展示的方式,都是此次展览根据每个艺术家个体目前的状态,与艺术家本人一一探讨出来的。
图片说明:
图1余友涵,Acrylic on cavas,1996年,110 x 90cm
图2陈妍音,分手信,1995年
图3顾磊,在希望的田野,2008年,纸本,400 x 160 cm
图4顾磊,另一次行动,2008年,纸本,160 x 120
图5杨晖,纸上钢笔画,1984年,23.5 x 52 cm
图6杨晖,自生自灭,1985年,木板三联画,79 x 55 cm
图7丁乙、张国良、秦一峰,1986年,布雕
图8丁乙,“十示1999-B1-B8”,1999年,木炭、彩色铅笔、粉笔、瓦楞纸,144 x 3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