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关键词】学案式;探究性;初中语文

1. 学案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过程 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学案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平台,它扩充了教材的信息容量,它记载了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和长久思考的轨迹,保留了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和过程中的学习经验。而这些动态生成的内容也是课程的一部分。

2. 学生在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几个步骤

2.1 课前独立学习。

(1)多渠道、多角度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通过注悟方式研究课文。

(3)完成三张自学卡片(信息汇编、质疑记录,课文批注)。

2.2 课堂上互动学习。

(1)交流信息,通过概括归纳,提取有助于理解课文关键信息。(第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2)交流自学成果,从课前的注悟中感受华威先生的忙,从而熟悉文本。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领悟“华威先生为什么忙?”(第二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领悟,整理成卡片“华威先生的忙和为什么忙?”

(5)生成新问题,布置新的任务。

2.3 课后独立学习。

(1)独立完成新的任务卡片“作者怎样写华威先生的忙?”

(2)整理归纳学习成果,网上学案。

3. 教师的角色定位

3.1 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

3.2 教师是指导者,在学生三阶段的学习中,教师介入二次。

(1)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与策略。

(2)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

3.3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1)学生第一次独立自学,收集资料,质疑注悟。

(2)教师介入对学生自学成果加以批阅整理,明确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3)学习处理信息。

(4)生成新的问题。

(5)新的领悟。

(6)深入注悟,探究交流。

(7)学生第二次独立学习,解决疑问,整理成果。

4.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4.1 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4.2 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5. 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