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谈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化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由于价值观念、居住环境、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种文化规范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即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一个表达方式也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内涵。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见面打招呼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在文化方面产生了很多的差异。如:熟人见面打招呼,在中国,传统的打招呼的方式是问对方:“你好”、“好久不见”、“吃了没有”等,其实对方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吃饭了没有,也没有想要邀请你吃饭的意思,而是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尴尬的相遇,是一种很和善的打招呼的方式;另外,中国人在遇见后打招呼时,还很喜欢说“你去哪儿,干啥去?”之类的话,这是一种招呼的形式,人们不会觉得侵犯了隐私,也不会觉得尴尬。在西方,人们一般会讨论天气状况,即使大家都知道天气如何,一般也会说“It is a nice day,is’t it?”之类的;在英国,你千万不要问你的朋友上哪儿去,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你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你想了解他的隐私,让彼此都感到尴尬。
二、邀请就餐
餐桌文化因不同的国家而表现不同的形式,在这个国家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在别国可能会被认为是坚决反对的。当别人邀请吃饭时,在中国,人们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自己并不贪吃或者是并不想占别人的便宜,然后再接受,并告知主人给他们添麻烦了,真是不好意思。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粗茶淡饭”之类的,这样以示主人的谦卑,从表达上也表现了中国人谦虚的美德。而英美人则不同,即使是请你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Enjoy yourself.”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欣然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因为他们觉得被别人邀请是你的荣幸,并且会表示感谢,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赠送礼物
在赠送礼物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在中国,人们认为礼物的轻重直接表达着你对受礼者的心意,也表示着你与受礼者关系是否密切。他们倾向于购买实用性强、尺寸较大、色彩较鲜艳的商品,即使礼品很贵重,也会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西方人则更喜爱小巧、设计独特、色彩素雅的礼品,英美人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I hope you like it.”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很含蓄,他们不好意思当面当场打开礼物,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他们会说这样的话:“我很喜欢”或“我正要这个”,你一定要有对礼物的评价和反应,主人会很高兴。主人送你的礼物,你能够很快用上,主人会更高兴。
四、称赞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礼俗规范。听到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如果有人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或是“你今天很迷人!”时,美国人会高兴地说“Thank you!”。而中国人深信谦虚是人类的美德,往往以“No!No!”之类的话回答。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断然否定别人的赞扬并言不由衷,有失礼貌甚至使人反感。而中国人则认为美国人过于自信,不够虚心。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起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她们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等等。在中国,人们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赞自己家里的人。
五、介绍
在介绍不认识的人相互认识时,中国人总是先把年龄大或者是辈分长的人介绍给年龄轻或者是辈分低的人,先把那些社会地位较高或者是有较高专业资格的人士或社交场合的主人介绍给社会地位较低、资历较浅、学识较薄的人。以示对这些人的尊敬,体现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而英美人的此项规则却是把“较不重要”的人介绍给“较重要”的人,身份较高、社会地位较重要的人应排到最后才介绍。如有女士,则先介绍女士,再介绍男士。
六、结语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而且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公,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5]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6]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江西社会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