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政治教学中与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政治教学中与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的政治课教学,重在改革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给我们政治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要求我们必须用新思路来教初中思想政治课,把过去扭曲了的教学关系改正过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以下几方面谈起。

【关键词】政治;创新;主体性;教学方式;误区

1.还原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1.1 还原学生课堂的主体性,首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师一直是主体,主宰课堂的一切,学生几乎就是听,没有发言权。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研究者也看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还有研究学者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因此,在我们今后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实现我们政治老师角色的转变。

1.1.1 政治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在以讲授具体的知识为主,而是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思考为主。政治作为人文学科,它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之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而不能把传授具体知识和应对考试做为教学目标。当然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政治常识教育也是必不可缺少。

1.1.2 政治教师要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聆听者。在我们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听,在下面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老师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上面的讲的满头大汗,而学生却在下面听的一头雾水。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的与学生沟通,这种沟通不是简单一问一答,而是要做到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

1.1.3 政治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政治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平等的对话与探究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 还原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要让学生的参与、体验

我们现在提倡体验式教学。何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通过学生自身的经历还获得知识,得出结论。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得知识,另外一种就是间接获得。我们传统的政治教学一般属于后者,就是间接获得。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学生看书。往往这样学习的知识呆板,同时缺少实际应用。从而使知识不能有效的转换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而体验式的学习,就是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已学到的知识应用的实践当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

1.2.1 成立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我们现在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一个突出的缺点就是,学生过多,每一个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因此要成立学习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学习之中。例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中,不是以学生为单位进行提问,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由小组进行总结发言。

1.2.2 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老师,而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生兴趣。现在很多学校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地区。例如,上海的建平中学,他们学校在政治教学中打破了这种班级、年级的限制。上海的建平中学开设了三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自由的选择,学生完全不分年级、班级,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上。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喜欢,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素质有很好的作用。

1.2.3 给学生以主动探究、独立的学习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化;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2.实现政治教学方式多样化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僵化,大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在这一教学课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听老师讲,而独立的思考较少。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学生学习成长,特别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校引入了多媒体这一教学的方式,这一教学方式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1 要以探究、实践为核心教学方式

任何学科脱离探究、实践的教学都不会培养出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而是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开发学生政治的潜能,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建立情境式教学方式

高中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应运能力。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情境在形式上可以发挥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内容来自生活,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市场买卖的情境创设,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一些同学扮演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波动及时做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其他同学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可想而知,“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必定会引起学生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形式上富有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同学都成了课堂的主体,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要把课堂搬到室外,实行实践式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政治教学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缺乏社会的实践能力,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政治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把政治的课堂搬到室外,搬到社会这个大舞台。我们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的去参观,去参加社会的志愿者工作。例如,在高二当我们讲到国家机构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政府、人大机构参观学习,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我们很容易了解我国的国家机构形式。同时使学生不但了解这种政治常识,还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更新教育观念,走出教育误区

3.1 走出政治教育只求“同”,不存“异”的错误观点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政治学科的“同”。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学科规律,特别是政治学科,它不但由于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它还是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我们一定要倡导社会的主流文化,与国家保持一致。否则这个学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异”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一同理解。如,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只局限于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就权威,就是真理,容不得同事以及学生的怀疑。这样一来,就是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特别的呆板,僵化。以至于许多同学都没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许多同学在应试时只习惯做熟悉的题目,当题目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就没有了解题思路。更为奇怪的是学生的答案大多呈标准统一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们被限制在教参的藩篱之中,教参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也把教师的说教当成是金口玉言,不假思索地做笔记、搞背诵,久而久之思维便固定僵化。

3.2 走出政治学习只要死记硬错误的观点

由于我政治学科的特殊性,以及应试教育的导向,我们现在的政治教育可谓是僵化至极,一些老师认为,学好政治很简单,就是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他们认为只有背过书的条条框框,才能学习过政治,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定的背诵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把学好政治理解为死记硬背,这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与功能。我们都知道政治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在于,不仅仅是智育学科,同时还是德育学科,还富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不论是智育还是德育,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奴隶,如果把学习政治认为就是死记硬背,它不仅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政治学科在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必须是走出学习政治只靠死记硬背的错误观念,让政治发挥对学生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汝香.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浅谈[J].新课程(教师),2009(1).

[2]蔡仙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7).

[3]王颖.关于高中政治教学长效性的策略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

[4]郑丽君.高中政治教学中互动交流模式的建构[J].魅力中国,2008(28).

[5]许建明.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作者简介:刘元进(1988-),男,河北沧县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思政)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