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吐峪沟麻扎村生土民居空间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吐峪沟麻扎村生土民居空间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吐峪沟麻扎村保留有大量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房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家家户户有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吐峪沟麻扎村的村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建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而如今保存完好,这也是此地特点。

关键词:生土民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

新疆归属于祖国版图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商务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中国内地发达的科学技术、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对新疆都有深远的影响。新疆历史上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它曾经把古老的黄河、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中国的文化从这里传入西方,而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文化艺术也通过这里传入中国内地。而在建筑上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新疆的和田(古于阗)、库车(龟兹)、吐鲁番(高昌)、吉木萨尔(北庭)、喀什(疏勒)以及哈密、伊梨、阿勒泰等地的少数民族因为历史背景、气候环境背景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有不同特点的生土民居。同时由于新疆这几年的大力开发,使前来新疆各地旅游、考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把我们新疆非常有特色的生土民居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其实所谓民居就是长期以来人们站在自己生活熟悉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最原始却是最有效的手段、材料设计建造的符合他们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的风土建筑。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域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分散居住着13各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6.7%。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新疆成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文化的交流使新疆各少数名族吸收着中原的文化,在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建筑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域的气候、材料和等因素。而吐峪沟麻扎村的生土民居则与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共融性,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文化,

一、对生土建筑的认识

所谓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生土民居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的历史。生土建筑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按营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区分,则有窑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筑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筑(如城垣、粮仓、堤坝等)。

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同时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需要改进。生土建筑分为全生土建筑、半生土建筑、原生土建筑三种。

二、吐峪沟麻扎村生土民居的特点

新疆吐峪沟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全村所有建筑全部是用生土建造而成的。吐峪沟位于吐峪沟大峡谷,距离吐鲁番市47公里,火焰山中段,此地气候干燥、几乎终年无雨、夏季炎热。吐峪沟大峡谷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吐峪沟大峡谷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有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麻扎(墓葬);不仅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而且还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迹,既是西北地区穆斯林心目中的“东方小麦加”,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佛教徒前来朝觐、朝拜。

位于大峡谷南口沟谷中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土坯建造。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吐峪沟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

吐峪沟麻扎村保留有大量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房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家家户户有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吐峪沟麻扎村的村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建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而如今保存完好,这也是此地特点。

吐峪沟麻扎村当地人的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生土筑墙或土坯砌墙,用草泥涂抹屋顶。盖房时一般采用拱形平面屋顶,这样便于空气流通。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许多百年泥土房屋能够保存至今,皆因该地区少雨所致。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院中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庭院里都挖筑地下室,或建成地下地上两层住房,以供储藏瓜果,物品和在夏季避暑,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建筑设施。有的家庭,还把晾制葡萄干的晾房建在屋顶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既便于管理,又节省地盘,无形中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居室室内砌土炕,有的土炕大得占有半间屋的面积,炕上放置一个“桑杜克”大木箱,镶嵌图案饰物,以存放贵重物品。炕的一侧连着锅台,但一般不烧热炕,炕是实心的。有的家庭在冬季烧铁炉子,连着火墙取暖。许多家庭在居室墙壁上装设壁炉,用土坯砌成,炉口直通屋顶,壁炉的上部装饰着美丽的花纹图案,古朴典雅。家庭居室的墙壁上,都留有壁龛。正面墙上开设大壁龛,其他墙面上开设小壁龛。壁龛的形状有长形、方形、拱形、菱形等,各式各样,这种多姿多彩开设在墙壁上的壁龛,既节省了打造柜子所用的木料,又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不占房屋内空间,还美化了居室。这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

由于该地区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温变化大,冬季寒冷,风沙大,每年四五月都要刮二十多天的十级以上的大风,所以这里的民居都保持一定的密度,庭院也并不是很大。这也决定了这里的居室门窗开的都比较小,为了采光,在屋顶上开设有天窗,而且一般打开窗户不开侧窗,只开前窗。这里的生土建筑的墙体特别厚。假如你走在这样的小巷中,忽然一个跨度很大的土拱,上面是院落,可以使当地居民乘凉,而下面就是道路,仿佛是现代的立交桥,忽然一下街道变窄了,人从隧道般的带有土拱的长长的小巷中走过,你会感到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