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世纪70年代末掀起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设施的发展让很多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封闭的民族地区,来到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少数民族人员在城市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这就使得城市民族关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全面系统的了解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关系的现状,分析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寻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与城市民族关系内涵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物,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成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民族关系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城市民族关系是指城市区域内各民族的信息互动关系,其信息的载体是各民族成员、其方式是各种社会活动。”换而言之,城市民族关系也就是发生在城市区域内的民族关系,是一种发生在所有城市民族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多民族化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的快速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到来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这种过快的集中,使得各民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因此,正确把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多民族化的现状,对于增进民族团结,调适民族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城市多民族化的现状有如下表现。

(一)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民族成分大幅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员逐渐摆脱了封闭,以务工、创业、求学、婚嫁等形式来到市场经济活跃的城市。据统计,北京每天100多万流动人口中至少1/10是少数民族人员。首先是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加较快。据统计,1982年北京少数民族人口为32.2万人,到1990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42万人。其次是民族成分大幅增加。1949年北京的少数民族成分有38个,到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55个少数民族均可在北京找到。

(二)城市异族通婚,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现象明显增多。测量民族关系好坏与否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异族的通婚。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在未离开民族地区之前,受民族传统以及宗教教义等的限制,跨民族通婚现象较少。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员的“双向流动”,使得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内通婚遇到困难,所以他们不得不与其他民族人员通婚,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汉族通婚。据1990年统计,全国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有6756042户,通婚人口29798457人,这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户数和人口的42.2%和41.9%。

(三)鲜明的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大量少数民族人员进入城市,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带入城市。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相互融合,并逐渐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显现出来,而且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文化内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作用下,很自然地要与各种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形成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格局。

三、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本民族和所居城市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其作用绝不可忽视。城市少数民族人员分布的行业多,社会联系广,与本民族地区联系密切。纵观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其主流与我国已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相一致,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建设自己的城市已成共识。当然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中,不是没有矛盾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传统在相互碰撞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都有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讲,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指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少数民族青壮年走出闭塞的民族地区,来到城市务工、求学。他们大多都没有城市的常住户口,形成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些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员大都具有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从业范围广等特点。并且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不完善,同时民族人员的风俗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子女教育、职业培训等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他们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一系列的问题处于城市民族关系中最敏感的位置。

(二)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一个民族成员进入城市,即使居住的时间再长,民族意识的特性仍保持完好。只不过以前这种意识表现呈现出内在性特征,但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尤其是民族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利益的差距拉大,促使民族意识问题日益外在化,并且日趋增强。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强于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即使原来素不相识,只要是同一民族就感到格外亲切,关系也会自然亲近。但另一方面,如果对这种民族意识引导不当就有可能出现只强调民族特点、民族利益,而忽视或损伤全局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这极其不利于城市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因此,民族意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民族关系得以完善和发展,也能使民族关系出现裂痕和倒退。如何正确引导城市民族人员的民族意识和全面指导城市民族人员的民族意识的发展方向,这影响着城市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三)城市传播功能的增强。现代社会媒介和通讯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也为城市民族关系推波助澜。有时某一地区发生了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消息传播的非常快,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民族纠纷和冲突。还有一些媒体报道中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和风俗习惯;文学作品中污蔑丑化少数民族人员,这些都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情,给城市民族关系笼上了阴影。

四、构建城市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刻,发展经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各民族间的互动和联系将更加频繁和密切,城市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将是多元化的,面临的形势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市

少数民族之间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城市少数民族关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途径。

(一)建立联动、有效的协调机制。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民族交往关系。首先,加强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人员流出地政府可以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当地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教育与引导;人口流入地的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禁忌等来对少数民族流入人口来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次,以社区为依托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对流动人口实施社区化管理可以加强他们与城市社区的联系,这样,社区可以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服务,从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少数民族人员能尽早地在语言、生活方式、就业、心理适应等方面与社区及城市协调,从而增强他们在城市的归属感及幸福感。再次,由于原有的政策法规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因此要加强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权益的法律保护:建立快捷有效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j建立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等。

(二)培植城市少数民族人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所谓民族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同和情感依附。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各民族的自治、平等权利。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这些都加强了各民族的自我认同。但是,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同时也要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但由于我们还没有自觉地形成“国族”这种观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培育。所以,我们要首先来培植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并且形成对这一文化的认同。其次,要强化各个民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最后要强化各民族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只要城市少数民族人员能培育对中华民族在这些方面的认同,他们在城市的归属感、幸福感都会提升。

(三)发挥城市民族关系的主流导向功能。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具有信息传播快、传递范围广等特点,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较强的主流导向功能。所以,为了能发挥这种导向的正功能,以增强城市中各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要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宣传,强化机制保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既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遏制各种错误,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团结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共同前进。

总之,影响城市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是只要我们依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妥善的解决问题,相信能推进城市民族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