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人文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也非常重要。诗词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洗练,意境优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含蓄而生动,像无声的音符,给人无限的美的遐想。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诗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能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又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对其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一、把握主旨,感受文学形象

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据此,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认识其“个性美”,乃至“人格美”。如陶渊明的“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李白的“洒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必须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理解,去认识。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千年以来,仍能令人感到诗仙李白才不遇,志难酬,弃俗高蹈、飘然独立的人格形象;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自然能体会到苏轼的达观与豪放;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自然能体会李煜囚居生活的寂寞孤苦,难以言状的离国愁情。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自然会感受在木兰身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审美这项富于情感性的活动,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它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审美的主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中,欣赏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美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使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陶冶情操,培养思维能力

古诗词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升华,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把“枯、老、昏”放在一起,无论词义、情调,还是色彩,都很协调,给人一种朦胧、渺茫、暗淡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同样在情调色彩相似中表达迟暮、苍凉的感觉;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插入鲜明的对照,以一种不同的意境烘托同样的情感——思乡。达到动静有序,画面鲜活,人与物、景、情高度和谐统一。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衬托了塞外风光的空旷、苍凉、壮丽和劲健的美,“大”、“孤”、“直”、“圆”起到了立体构图的修饰作用,你能否感觉到广袤沙漠的雄浑意境,还有那种超越时空的静谧在胸中流动?真可谓“千古独绝”。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与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而形象思维则是创造力的源泉。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名家对诗词都十分钟爱,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很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他们中许多人还能写作优美的诗篇。他们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极富创造性,跟他们深厚的诗词素养不无关系。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重要的是经过创造性的阅读和思考,主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体验越丰富,感受越深刻,情感就越强烈,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诗词欣赏审美中最重要的。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

三、积累经典名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千古流传的佳句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富于哲理,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可谓语言精华。好的诗词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不竭之源泉。

《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在语文中的教学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要深入钻研教材,揣摩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我们身边的‘美’无处不在,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在写作中去表达美好的事物,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让人的头脑、精神乃至灵魂变得更澄明、丰富、深刻而美好。审美教育直接滋养人的心灵,使人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完美的发展。通过审美教育,唤醒人们内在的潜能,深入体味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积淀文化素养,提高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