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静脉滴注、牵引、中药熏蒸、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结果:优:42例,占70%。良:15例,占25%。差:3例,占5%。总有效率95.0%。

结论:非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7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椎后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导致周围软组织刺激或压迫神经而产生炎症、充血、水肿、粘连等反应而造成的疾病。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采用静脉滴注、牵引、中药熏蒸、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20~68岁,病程1月~3年。均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

1.2.1药物静滴。甘露醇注射液125ml,0.9%氯化钠100ml+地塞米松注射剂5mg,静脉滴注bid,连用3天后改甘露醇注射液125ml,0.9%氯化钠100ml+地塞米松注射剂5mg,静脉滴注qd,连用3天。对有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可适当加用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制酸治疗。输液尽量在进食后。

1.2.2牵引。采用我院电动牵引+熏蒸床进行腰椎牵引。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根据病情需要,固定骨盆部,牵引力量一般为自身体重的1/5。首次牵引要做牵引试验。每次牵引时间30min,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

1.2.3中药熏蒸。采用电动牵引+熏蒸床治疗。患者牵引过程中,腰部暴露对准熏蒸口。将药液加热生成药物蒸汽,直接作用于患处。中药选用川断20g、千年健20g、苏木20g、徐长卿15g、赤芍20g、川乌10g、草乌10g、防己20g、怀牛膝20g、伸筋草20g、五加皮20g、独活20g、桑枝20g、桂枝20g,将药物直接倒入治疗器药液缸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加热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0次为一疗程。

1.2.4骶管注射。对于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加用此法。消毒包1个(内有洞巾1块,手套1副,12号长针头1个,镊子1八,无菌纱布3块)。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臀部,骶椎孔部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后铺洞巾,在无菌条件下将2%利多卡因5ml在骶椎孔部行局部麻醉,然后将0.9%生理盐水20~30ml用12号长针头注入骶椎孔内。注意一定要穿刺准确,在穿刺过程中有落空感就提示已在骶椎孔内。确定刺入孔内才可开始注射以上药物,注射速度以患者的感觉来决定,感觉强的要缓慢,反之要快。注射完毕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注射部位。让患者床上俯卧休息半小时即可。

2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优:腰腿症状完全解除,能参加日常活动;良:主要症状基本解除,有轻微腰痛,能参加日常生活活动;差:仍感腰腿疼痛,影响学习工作,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2.2结果。优:42例,占70%。良:15例,占25%。差:3例,占5%。总有效率95.0%。经6个月~3年随访疗效显著。

3讨论

3.1药物静滴。甘露醇可增加血浆渗透压,减轻组织缺氧,地塞米松能有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同时两者都是自由基清除剂,起到明显的消肿、减少炎性渗出作用,使神经根水肿得到改善,缓解疼痛症状。

3.2牵引。腰椎牵引有以下四大作用:①对腰部起固定和制动作用;②松弛腰背部肌肉;③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④改变突出物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3.3中药熏蒸。中药通过加热汽化,作用于局部,具有温经通络,舒经活血止痛的作用。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通过加热形成气雾透皮渗入椎间盘直达病灶,使其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根的微循环障碍,消除神经根水肿,加速对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解除神经根粘连,解除肌肉痉挛[1]。

3.4骶管封闭。骶管封闭疗法可通过液体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发处,有效地减少炎性物质渗出,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2]。

3.5注意事项。对有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者,要慎用地塞米松。牵引力量要适中,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调整。年龄大、体质差、骨质疏松者要慎用牵引。急性期过后要进行腰背肌锻炼,腰背肌锻炼具有稳定和保护腰椎的作用。锻炼可采用“倒走”、“飞燕式”、“五点式”、“三点式”等方法。腰背肌锻炼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6

[2]刘昱彰.封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J].中国骨伤,2001,14(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