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含“比多”、“比少”的解法策略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含“比多”、“比少”的解法策略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利用实物比较一种图形比另一种图形多几或少几,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或少几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意在体现“做”数学的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玩”数学;二帮助学生“悟”数学。因此要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温故而知新”

1.让学生回顾一一对应进行比较的知识,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样多的情况,然后再摆母鸡比公鸡多3只的情况,为后面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操作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复习之后,让学生先从以前的摆一摆比较的方法升华到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呼应延伸的作用,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联系,便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用所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进行叙述和比较做引子,由承接前面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到变式为新授的知识巩固练习,再延伸到学生的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新知旧识串联在课堂中。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能“比较数量多少”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一类的应用题,课本强调“先分后合”,通过“谁与谁比,谁多谁少,多的可以分成哪两部分”来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学模式是:“着重让学生理解:母鸡与公鸡比,母鸡多,母鸡的只数分成――与公鸡只数同样多的和比公鸡多的两部分,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母鸡的只数,来解此类应用题。”但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让一年级的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一思考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为什么要分、分了过后又为什么要合很难理解,教师上课时也说不明道不清。

在教学中我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在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这一获取知识的过程,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有效地利用摆小棒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学生有了观察、操作的感官认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概括,逐步获得对数学问题的实质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

四、“百川东到海”

为力求体现“引导学生‘玩’数学,帮助学生‘做’数学”这一教学思想,教与学的主要举措为学具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构建“转化”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同时可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电脑的动画演示,突出“同样多”这一重要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摆“同样多”与“多的部分”,感悟应用题与文字题的转化统一。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尝试从具体实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题,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相互讨论、相互启发,最后总结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总结概括出解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五、“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到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出现了“小白兔有6只,小黑兔比小白兔多3只,小黑兔有多少只”。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同样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在大量练习中,学生也习惯性思维:见到条件中有“比多”就用加法来列式,同样见到条件中有“比少”就用减法来列式。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中,相差数改变成了已知条件,把其中较大的一个数变成了要解答的问题。解题时要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少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联系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因此,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清楚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动手也很感兴趣,因此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实物操作,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的能力,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