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粮食种植中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粮食种植中的影响因素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粮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粮食生产体系在第一产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变化状态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生产状态,因此可称之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生活稳定的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需。文章从粮食种植中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粮食种植在政策、手段、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和建议,为粮食规模种植在多方位寻求发展路径提供可靠资料。

关键词:粮食种植;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37-2

0 前言

发展粮食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从04年开始,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户发展粮食生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商品率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局面,在国民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培育和发展更多的粮食种植大户和企业,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根据现有我国粮食种植相关资料,作者调研了粮食种植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寻找对策,以期由此供粮食种植的企业和个人作为参考。

1 粮食种植的影响因素

1.1 国家补贴政策

近年来,政府针对我国农民粮食种植,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措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其具体效果已经成为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在直接补贴能否具有生产效应上,直接引导人们关注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多数学者的研究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使得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是,也有学者的入户调查显示,现行补贴模式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并非由此形成,种粮补贴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没有过多的必然联系。

那么,究竟当前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是否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必然影响,就目前的的研究来说不能很好地进行解释,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正是因为缺乏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导致各方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分歧。

1.2 资金借贷机构

粮食种植资金借贷可以有效地弥补既往农业帮扶机制的不足,它贴近了市场规律,有效关照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真正让农民安心种植, 让企业蓄力发展。如此“多赢”政策正是当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急需的。

同时,由于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运行粮食种植借贷时,要有相应的机构来负责承担部分风险,这就从一个方面打消了农民种植顾虑, 为涉农企业的生产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目前,一些地区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经建立一批所谓的“粮食银行”,做法一般是遵循市场规律, 紧贴当地实情, 以粮食为“货币”进行收储。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化解制约农业发展的经济瓶颈, 增强了农民和涉农企业搏击市场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种植欠发达地区的粮食种植产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3 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粮食是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尤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是农业和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安全是国家一直以来的头等大事,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为此。因此,确保粮食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作者认为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侵占基本农田,导致耕地减少。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做值得自豪的成就。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道出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指出,中国人口高峰还未到来,粮食总量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

二是粮经价格的差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植经济作物的高收入势必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研究表明,粮食种植面积的过度增加会不利于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一直都是目前国家政策研究的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政策所指的真正目的。同时,由于种植面积的具有的局限性,农业种植结构也因为其他作物的影响而遵循起伏涨落的规律,即土地资源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种的多,自然会减少经济作物产量。如果只是追求粮食面积的盲目增加,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看重眼前利益,没有推算长期经济的收入,那就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效益可能会随时间变化发生改变。

1.4 气候变化

自民国以来,我国年地表平均气温增加明显,至今升幅约0.5-0.8℃,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北方年平均气温升幅显著。东北、内蒙及西部盆地升温速率为0.8℃/10年,也就是说,上述区域自80年以来温度已上升了2℃以上,已经高于同期全球平均上升值,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是温度明显升高的转折点。降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西部盆地,最大的每10年增加10-15%,而华北及东北南部降水量有减少趋势。以目前的趋势,对21世纪气候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变暖,降水量也会快速增加。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土壤、作物等粮食种植方面的差异显著,为了因地制宜、适应气候,正确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工作就尤为重要。早期的学者利用各地气象站收集的气候资料,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之上,并结合同期农学家相关研究成果,在上世纪80年代初规划了粮食种植制度区,在此后的五年中陆续完善了中国的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分。目前,由于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粮食种植制度产生了影响,这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有些已经着手与新制度区的研究。但是,这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现在还只在于使用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粮食种植制度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而对于中国粮食种植北界是否发生变迁,以及种粮食种植北界变化后对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几乎没有。

2 粮食种植的建议

2.1 配套扶持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由于国内粮食种植农户是一只庞大复杂的团体,其各自情况互不相同,而且不同阶段国内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所侧重。相关机构在政策研究之前必须开展调查,符合现状,建立调查档案,实行动态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当地粮食生产状况的配套扶持政策并加以落实。要改变目前各地区在承包期、种植人口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对特殊困难的种植户租金给予适当减免,鼓励农户由承包耕地的初级形态向种植大户和企业化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各种承包机制的创新,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逐步稳定耕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培养粮食种植部门、企业和大户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2.2 提高生产条件,发展种植科技

生产条件的优劣与否决定粮食种植生产的增减,同时也是降低风险,真正实现增收的必要保证。要考虑将种粮户的个人项目尽量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实施集体与个人在路、田、水、沟、林等方面的综合改造,可以切实增强农户抗御灾害能力。此外,还要将个人线路纳入农田电网改造,新建大型晒场和仓贮,购量大型农业设备,修建道路,提供种粮农户生产的基本条件保障。国家需要针对这些措施,拨付相关专项资金,在基础方向上帮助和鼓励粮食种植产业走出目前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局面。

各地区农业机构要将种粮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发放相关资料、档案卡片,在种植技术上,从选种到收获做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各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要逐步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真正切实地为粮食种植农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农户的技术培训,重点在培训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知识层面上提高农户的认识;二是加强粮食种植的指导,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与农户结对子进行指导种植,帮助种植户解决粮食种植上的各种技术难题,尤其是在病虫害统防统治与配方施肥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三是带动项目发展,利用个别先进种植户作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展示标本,让区域内粮食种植户直接感受到科技的增产作用,进一步提高种粮户的科技应用水平;四是各地区建立完善、科学的气候监控平台,协作一致,在向本地区种植农户即使提供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国内整体气候建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3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首先,要完善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的城镇化战略,必须要满足两个关键的条件。一是统计由城镇化推进造成耕地减少从而带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而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相比较,并控制损失能力要在提高生产能力的范围内。二是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化的城镇化方式,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分析,扩大大中型城市建设,更有利于节省土地。中小城镇建设过量,就会形成“圈地运动”的局面,在占用很大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还会因为大面积零散建设而浪费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其次需要在保护耕地的政策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加强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管理,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保证新补充耕地的质量。三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用于农业生产。

最后,要进一少提高国家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2.4 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

在国内已具备条件的种植区域内成立和发展粮食专业协会,组织粮食种植的农户真正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从长远的效益来说,建立粮食种植相关专业的协会,也是保证粮食产业逐步发展的一种手段。将粮食种植农户、粮食种植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成立粮食各个相关专业的协会,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依靠协会产业为主动力,在基地发展、技术培训、农贸连锁、订单供应、粮食贮运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多方位的服务,引导他们与国家经济进行正确的接触。

2.5 建立抗风险网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有利于粮食种植户发展的抗风险网络。所谓抗风险网络就是帮助农户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避免受到资金、气候、市场等影响因素强烈作用时,由政府部门所建立的各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部门要着力做好技术、经营和市场等信息化服务,规范土地竞标发包等商业行为,并建立相关法律框架;财政机构在增加资金扶持力度,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以通过等助管行为的同时,建立区域性资金辅助机构;工商物价机构要制订监管措施,坚决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商业行径,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进行;粮食机构要引导粮食贮藏、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确保优质粮食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提高区域化、规模化优质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农业信贷的规模,增加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政策上向粮农倾斜的同时,要勇于替农户承担部分风险;最后,气象部门要联手作为,群策群力,以各种方式及时对灾害性天气信息进行传播和传达,让粮食种植产业采取防范措施,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粮食种植影响因素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根据我国目前在粮食种植的整体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为粮食种植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冬平,赵翠萍.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应、问题及建议[J].河南农业, 2005(1):5-6.

[2] 红.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法与形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32.

[3] 云雅如,方修琦,王丽岩,等.我国作物种植界限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J].作物杂志,2007,3:20-23.

[4] 王庆芳.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践的探讨[J].管理观察,

2008(18):27-28.

[5] 张红玉,赵俊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路径及其优化[J].学术交流,2008(7).87-91.

[6] 周清明.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9(5):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