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阅读课堂实效的做法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阅读课堂实效的做法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可否认,实施新课程这几年,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践行于课堂之上,如今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明显地加强了,学生神采飞扬……但高年级语文老师常常还有这样的困惑:学生错别字多,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无法把一篇课文读顺畅,当然也就读不懂文章讲什么。更严重的是作文,不少的学生写不了半张作文纸不说,语句还不通顺,标点还不会用……笔者也在不断地反思:开放的课堂,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活跃的学习氛围,却为什么不会产生理想而满意的效果呢?如何提升课堂实效,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载体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本承载着多方面功能,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因此,阅读文本,既要学读,更要学写,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依托文本入手,提高读写实效,谈些粗浅的看法,以飨同行读者。

一、细读文本,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方智范老师曾说过:“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上好阅读课,文本解读是基础,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要静下心来,像特级教师于永正那样,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才敢走进课堂。小学语文教材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注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编选的文章文质兼美,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因此,在深入解读文本之后,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才会有新颖巧妙的教学设计,才会有扎实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

所谓的“切入点”指的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由于文章的体裁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也不相同,因而教学的切入点也不相同。课眼、中心句、重点词句、人物特点、写作背景,甚至课文插图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例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我自始至终就是抓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一中心句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组合作探究,弄明白作者的父亲为什么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要告诉女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以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所感悟时,我不忘让学生再读一读父亲的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学生有的根据自己学习经验谈到思考问题不应局限于一种思路;有的联系自己看过的文章谈到人生不止一条道,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大门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显然,学生已感悟出了父亲教导女儿“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这段话的深刻含义,作者所举的两次经历,就是充分说明这个道理。

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阅读,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二、凭借文本,捕捉语言的教学点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篇幅并不长,但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万万不可面面俱到。我们语文老师要学会依“标”扣“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筛选取舍,“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就很有讲究,要精当,可以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是典型的构段段落,可以是彰显个性的写法……使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才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慈母情深》一文中,对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很有特色,尤其是倒装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三次“我的母亲”的叠现,是本课语文味的点睛之笔。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原句和“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比着读,说说哪一段话给你留下慢镜头的感觉?通过对比朗读,学生立刻发现原文中的句子特别有感染力,给他们留下了慢镜头的感觉,使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佝偻着背,眼神疲倦的老母亲就在他们面前。虽然艰苦的劳动使母亲坚挺的背变成了佝偻的背,光洁的面庞变成了粗糙而疲惫的脸,水汪汪的眼睛成了眼神疲惫的眼睛,但这位深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却是那样的高大,在他们的心中屹立。再让学生读这个句子,他们表情专注,语速舒缓,语调柔和,不难看出,作者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以引起学生共鸣。

在这段教学的情景中,教师以倒装句作为语言的教学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这句话的语境,不仅引导学生读出文字的表面,还读出文字后的内容,使文字富有画面感,可以传情达意,真正将文本读厚,从而对倒装句的表现形式有了鲜明的感知,着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文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若能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我们课堂教学怎能不起成效呢?

三、立足文本,挖掘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阅读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读书,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即要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仅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必须有大量的语言实践。笔者认为,读只是手段,写才是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实现读写结合,才能提升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教材中进行习作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可借助范文精彩语段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可利用插图指导学生的观察、联想;可对文本“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可顺着文章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脉络去思考,去想象,进行拓展延伸;还可以让文章体裁“变脸”,进行再创造。例如,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抓住两处妙喻“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和“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你喜爱的书就是一片硕果累累的果园,也是一个深藏宝藏,等你去探索的海洋。”“一本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等等感悟颇深的佳句来。教学《钓鱼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再顺着文章的思路和情感发展,写一写《放鱼之后》,有的学生写小主人公默默的坐在岸边凝望着湖面,心潮澎湃,虽然眼眶里噙着泪水,但脸上还是露出一丝微笑;有的学生特别描写了大鲈鱼在湖面上欢快游动的情景,仿佛在向“我”告别,“我”望着大鲈鱼破涕为笑,父亲见了揉紧“我”,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教学《新型玻璃》,让学生模仿构段方法续写《新型玻璃》或让学生给课文“变变脸”,改写成《玻璃的一家》。学生仿照课文写出了“变色散香玻璃”、“可卷型玻璃”等。改写的同学,通过“一家人”的争论来介绍新型玻璃,显得热闹又富有生活气息;以相声的形式介绍新型玻璃,不乏风趣幽默;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新型玻璃,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读写训练都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语言、情感等因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欣赏语言和判断语言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由此可见,教师若能巧用文本、活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感受生活,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并联系生活与原有知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