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传播学视角解读神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神话在几千年流传中能适应不同时代民众的要求,成为经久不衰、生命常青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文化从各个侧面透露出来的、具有巨大认知价值的信息,引发后代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与破译,而其千年传播和辐射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传播要素、传播特征、传播模式和传播启示等方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逐一探讨。
[关键词]神话;传播透视;文化传承
[作者]陈丽琴,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南京,210096;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1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00-006
是华夏大地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塑造的神话人物,是中华共祖之根。从黑龙江到南海之滨的海南岛,从秦岭、西蜀到千里东海沿岸,在我国50多个民族、地区流传开天辟地造人伦的神话传说,神话与当地的山川风物密切关联,民间祭祀的习俗沿续至今,其中岭南地区的神话群尤为丰富。作为一种远古的文化形态,神话从各个侧面透露出来的、具有巨大认知价值的信息,引发后代的学者不断地进行研究与破译,而它几千年的传播和辐射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传播要素、传播特征、传播模式和传播启示等方面对神话的传承与传播进行解读和探讨。
一、神话的传播要素
传播(Communication)是在人类对自然界起作用的基础上,社会活动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它是“人类关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且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后人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我们可以将这个模式如作下图示:
就传播学的核心概念而言,它是人们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作为信息的一种,神话的流动过程也表现为传播。
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观照神话的传承及传播情况,对其传播中的各要素作简要分析:
(一)传播者。神话的传播者有古今普通民众(包括师公等民间神职人员)、古代文人、近现代知识分子、当代学者、专家,他们对神话进行口头传播或书面记录、整理及研究,在神话的流传过程中,他们有时充当着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角色。通过这些传播者的传播,神话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
(二)传播内容。神话各地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大多包括开天辟地、垂死化身万物,洪水兄妹成亲再造人类等几部分。神话记记载了华夏先民最古的创业历史,开天辟地、创立乾坤的开拓精神,无时不刻激励着华夏儿女在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再创辉煌,他是人类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本质底蕴与开辟天地、指点洪荒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成为万代子孙寻根问祖的精神寄托,这是神话得以广远播布的基础。
(三)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媒介“是指承载信息的或传输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按照在人类传播史上出现的先后,我们可以把传播媒介分为口传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四大类。神话传播大致也历经了这四个不同的阶段,但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并没有特别明晰的边界,作为信息主体的神话或许会在同一时空中被不同的传播者用不同的媒介演绎着、延续着。对应这几种传播形式,神话的读者(亦即受众)可分为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两大类:直接读者通过阅读神话文本接受神话内容;间接读者则依靠听故事、看动漫、看录像、看演出等途径。间接接受神话的内容。
(四)传播效果。神话家喻户晓,广泛流传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青海、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民族中,不论在故事、剧本、说书、动漫、歌舞及生活中,甚至是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商业广告中都可见到神话的影子。千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关注、研究文化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开天地的神话研究观点纷呈,尤其是由几位广西民族学专家经几年对广西来宾文化深入调查后所写成的《国与神话》,被认为是“一个神话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神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象征,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里,足以见出神话在几千年的传播过程中拥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神话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过程:神话的嫁接与融合。中国古代神话几乎没有对天地开辟以前宇宙状态的叙述,也没有开辟过程的传说。直到三国时期,吴人徐整在《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中才记录了关于开天辟地的故事,但原书早已佚失,如今我们只能凭借诸如《古今图书集成》、《艺文类聚》卷一、《绎史》卷一等古籍中引用的资料,窥视徐整所记的神话的轮廓与大致情节。徐整记录的神话出现较晚,事实上,在此前有关的神话早已在各地民间流传。由于神话产生的时间久远,传承的覆盖面很大,经过了万古千代的风风雨雨,神话中积存了层层积淀,并与其它神话传说嫁接、融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神话体系。茅盾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中说:“我们现在的神话是北中南三部民族的混合物,所以我们的片断的开辟神话也是混合物。始创天地的神话,本发生于南方,经过了中部文人的采用修改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神话;现存可信的材料为徐整《三五历纪》的记载。”袁珂也认为“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盘瓠或的传说,综合了古神话里开辟诸神的面影,再加上经典中哲理的成分和自己的推想,才塑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的,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所谓神话,实际上就是汉族文人记录整理少数民族相关神话并加入汉族文化的理念而形成的有关开天辟地创世、化身创世和洪水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它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典范。”神话与女娲神话、伏羲神话嫁接、融合,在西亚神话传人中国之后,又吸纳了西亚神话传说的内容,形成了新的神话系统。融合之后的神话几乎包含了对自然万物与自然现象、人类起源的全部解释,具原始风貌,加上这种开天创世的宏伟气魄广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填补了中国远古开辟神话之缺,理当列于中国上古神话篇章之首。随后,神话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神话内容不断地被补充,并被赋予地方、民族特色,这些遍布大江南北的神话尤以南方居多。
(二)传播源地:众说纷纭,未成定论。神话传遍中华大地,世俗皆知。他究竟源于何方?
这是具有巨大学术魅力的课题,引众多学者竞折腰。关于神话原始源头的探讨,已有百家之言了。主要有南方(华南)说、中原说、苗蛮说、外来说四种观点。1、南方说。主张神话起源于南方(即华南两粤地区),以茅盾、袁珂为代表。茅盾认为:“徐整是吴人,大概这开天辟地的神话当时就流行在南方(假定是两粤),到三国时始传播到东南的吴。如果这是北部和中部本有的神话,则秦汉之书不应毫无说及;又假定是南方两粤地方的神话,则汉文以后始通南粤,到三国时有神话流传到吴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袁珂也主张徐整作《三五历纪》,是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盘瓠或的传说,加上自己的推想塑造了的形象。一些学者也赞同“南方说”。蓝鸿恩则进一步指出,神话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族先民俚僚的神话。近几年来,广西几位学者通过几年的深入调查和考证,作出“广西来宾市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认为是“近年来文化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2、中原说。持此观点者古已有之。如清代马辅在《绎史》卷一中说:“氏名起自杂书,恍惚之论、荒唐之说耳!”近代有学者亦认为,魏晋以下,“徐整、任又采俗说作之名,语益荒唐。”后来力主神话源于中原说的学者甚多,以闻一多、顾颉刚、王晖、马卉欣、张振犁等为代表,他们主要从史籍记载的伏羲、女娲和的形象、神话的内容及声训等考究,认为神话由伏羲、女娲神话演变而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考证出伏羲与盘瓠不过是一音之转,“两者仍出同源”,即匏瓠,也就是葫芦,也就是包。王晖认为是由上古的土地神(社神)“毫”之音变而成。马卉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研究文化,先后对全国各地流传的神话及庙宇进行了考察,用“五把尺子”(即图腾意识、地理意识、民俗意识、祖先意识和活化石覆盖程度)鉴定了原始神话的原生地在河南省桐柏山。张振犁带领学生深入河南民间广泛调查,认定神话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河南一带。3、苗蛮说。此观点认为神话源于苗瑶民族或由盘瓠神话衍化而来,以苏时学、夏曾佑、顾颉刚、范文澜、闻一多、吕思勉、徐松石等为代表。最先提出神话源于苗族的是清朝末年的苏时学和夏曾佑。夏曾佑认为“”是从《后汉书・南蛮传》中“盘瓠”音转而来,本是“南蛮之祖”,其传说“非汉族旧有之说”。苏时学在《瑶山笔话》一书中也指出“乃盘瓠之音转”。后来许多学者多认为三国时徐整作《三五历纪》,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的传说,加以想象,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的,填补了鸿蒙时代的空白。4、外来说。又有源于印度说、北欧说或北美说。何新指出“神话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西南流传到中夏的西亚、印度神话”。有学者据印度古经典《黎俱吠陀》所载宇宙间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是大人创造的神话传说,认为“氏的实质是从印度的大人演变来的,而‘’这个名词是从苗民搬来的”。饶宗颐也认为《述异记》引证诸说,已将《摩登伽经》中被佛徒议为婆罗门创世神话的妄说纳入事迹中。有的认为为巴比伦巴克族(BAK)之名的音转。
(三)立体性传播。神话有典籍、口头与民俗三大传承方式,神话也是一样,它的传播方式是立体的。1、典籍传承:有《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述异记》、《开辟衍绎》等等典籍的传承;2、口头传承:有太行山《寺》、桐柏山《山》、《天书缘》、毛南族《盘兄、古妹的传说》、壮族《哥哥、妹妹》、布依族《王》、瑶族《王和开天圣母》等等各地、各民族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麽经。3、民俗传承:各地庙及祭典等民俗传承,如有以命名的山、墓、沟、港、镇、村、潭、泉、渠、坝、田、洞、岭、庙、门、钟、塑像等等遗迹,同时各地还经常举行祭祀的各种民俗活动。如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泌阳、桐柏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持续5天。广西来宾市的诞辰日,各村都举行隆重的祭拜、抬兄妹像游村活动,在庙会上唱颂歌、演唱戏等等。在广州花都,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被定为王诞日,由十一日至十五日一连几天举行庆祝活动,前来庆诞的群众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炮竹不绝,还上演大戏,举行抢花炮、闹花灯、舞狮等活动。如今,影视、广播、互联网、报纸、期刊、图书、动漫、录音、录像、电子游戏等泛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传播形象的立体化媒介传播网络,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了。
三、神话的传播模式
纵观神话的传播过程,可以看出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三种:民间传播、文字传播和现代传播。
(一)民间传播
1、口头传播。“最古老的传播技术是修辞学,是通过话语来征服受众心理的。”口头传播是最本质、最原始的传播形态,它早于文字传播,并和文字传播并行发展,有着文字传播不可替代的意义。神话被集体创作,集体进行口头传播,虽然有文本保存与流传,因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掣肘,文本数量有限,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构成主要传播方式,此时仍以口头传播为主要形式。《寺》、《天书缘》、《哥哥、妹妹》、《王》、《王和开天圣母》等等异文众多的神话也说明了口头传播的巨大力量。
2、仪式传播。人们把敬奉为创造人类的始祖加以供奉膜拜,很多地方建有庙,每年举行各种祭祀的活动。其实对的祭拜古已有之,南朝梁代任在《述异记》中记载:“桂林有祠,今人祝祀。”表明早在秦汉以前就有祭祀的风俗。如今祭祀之风尤盛。广西来宾市每年农历春节各家各户自发到庙祭祀。六月十八那天,各村都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抬兄妹塑像出游,让万民朝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财丁兴旺。同时还要进行壮师剧演出,举行祭祀歌圩(壮语称“唱欢”),传唱兄妹再造人类之恩。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河南泌阳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俗称会,祭祀的时间一般持续5天。大会期间,各路善男信女以响器为前导,抬着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爬到山顶寺祭拜祈福,同时还有民间剧团演唱豫剧、越剧及舞狮等活动。每年陕西、湖北、安徽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30万人。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还于2006年10月30日举办了首次“全球华人祭祀大典”,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在这里寻根问祖,与当地人一起共同祭拜生民初祖――。广东花都狮岭自清嘉庆以来,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一至十五日定为庆贺王诞辰的日子,举行隆重的庙会祭祀活动。届时除当地人外,远在广东南海、清远、三水、广州、港澳地区民众和侨居海外的粤籍各界人士纷纷汇集花都王庙,焚香朝拜,祈福求安,庙会期间还举行唱粤剧、抢花炮、闹花灯等活动,观众如潮。陕西、青海、河北、山东、江西、湖南等等神话流传之地均有祭祀的民俗活动。
3、形象传播。为各种神灵造像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的深入人心也构成了传
播的趋动力量。在神话流行的地方有许多关于的遗址,如山、墓、潭、泉、渠、坝、洞、岭、庙、钟、塑像等等。在广西来宾市辖区内保存着大量的庙,特别是武宣县的东乡河两岸,庙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数量之多,分布密集,为全国所罕见,这些庙均供有塑像。桐柏山建有庙,内塑像,壁挂画,身穿树叶兽皮,腰系葛藤,大个子,长头发,大脸庞,大眼睛,头上长有两只角。河南泌阳县山周围有庙、墓、磨、井、奶奶庙等遗迹。河北青县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像,高一丈零八寸。《青县志》、《天津府志》、《畿辅通志》、《皇朝通志》等志书中,均有“墓、沟、港、里(村)、潭、庙俱在青县”的记录。广东肇庆和花都狮岭镇有祖殿和庙,庙殿里有塑像供人们朝拜。这些祠庙、塑像在后世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传播与仪式传播相辅相成,带来功能的扩展,已经被民间文化所反复证明。总之,民间的三种传承力量形成一种合力,维系了神话传播的强大活力。
(二)文字传播
神话的文字传播途径有三种。其一是古代文献的传播。主要是由古代文人的记录形成的历代文献。如三国吴人徐整在《三五历记》中首次记载有关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起数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南朝梁代任在《述异记》中说:“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五运历年记》、《绎史》、《路史・前纪一》、《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书珍图》、《历史神仙通鉴》(卷一)、《枕中书》、《神异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开辟衍绎》、《广博物志》等等文献均有神话的记载。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献传播对于流传广远、灵动不滞的文化,因其确定性和不可更改性而具有非常的意义。其二是民间宗教经文、唱本的传播。广西来宾、河池、武鸣等地的壮族、瑶族师公的经文、唱词完整地保留了开天辟地、垂死化物、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而由师公法事演变而来的师公戏(壮师剧)的剧本中也保存有丰富的神话,如流传在来宾的用古壮字抄写的剧本《水泡天门》,讲述的就是兄妹成亲再造人伦的故事,这个剧目在民间常演不衰。师公唱本的传承和师公戏的演出无疑促进了神话的广泛传播。其三是对神话的整理和研究。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学者致力于神话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茅盾、闻一多、顾颉刚、袁珂、王晖、马卉欣、张振犁、蓝鸿恩、过伟、刘亚虎、覃乃昌、覃彩銮以及众多文化工作者纷纷著书立说,对神话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有《神话三百篇》、《开天》、《桐柏山神话集》、《之神》、《中国神话研究ABC》、《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研究》、《学启论》、《万代论》、《神话新论》、《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神祗与英雄》、《人类曾经被毁灭》、《诸神的起源》、《国与神话》等等书籍。数量众多的神话研究成果以报刊、杂志、著作等形式,向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受众进行传播。这些印刷物的传播极大拓展了人们交流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印刷物进行传播,赋予文本以严肃性、权威性。而这种文字传播对大众的引导不同于依靠习惯浸染的传统引导方式,而是通过受众主动的阅读、理解与认可而产生的心灵内部的引导方式,从而使神话的传播更深入人心。
(三)现代传播
信息化的图像传播手段、产业化的商业传播目的,改变着神话传统的传播样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影视、广播、录像、网络、手机等等和数字图像传播相关手段的普及化,神话便借助这些现代手段进行传播。如今“”在网络上频频出现,在因特网上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中搜索“”,就有3,850,000项结果之多,还有“文化网”的网站。“”还以商标、酒店、公司的冠名,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等多元形式传播着。各地建造的“文化园”、“广场”、“文化景区”和举办的“大祭活动”、“文化节”、“文化研讨会”、“文化培训班”等都有效地促进了神话的传播与研究,使跨越了民族、地域、国家的囿限,具有广延性。在当下语境中,神话的传播呈现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与现代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并存并相互渗透的良好态势。
四、神话的传播启示
(一)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的传播内容是文本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
在以孝悌为先的我们这个东方国度里,许许多多的人满怀寻根敬祖之情,欲窥邃古之源、探寻人根之祖,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一追寻万年的命题自古至今都有人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找到正确答案。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力破鸿蒙、济世苍穹,这位创世大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成为万代子孙寻根问祖的精神寄托。被世人广为传颂,奉若神明,立庙建祠,永享祭祀,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意识中潜在着的深厚寻根心理。是创世的英雄,他牺牲一己之身而创造宇宙乾坤、人类万物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为后人所景仰和尊崇,在他身上寄托了人们的寻根情感和审美理想,这是神话得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基础。文化开启人类先河的伟大壮举,惊天动地,震古铄今,显示出撼人心魄、永昌不败的神奇魅力。
(二)借助新的、富于活力的传播媒体有利于文本的传播
神话历经几千年世代传颂经久不衰,传播广远,与传播主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等等有关。神话开始以口语为传媒进行传播,后来出现了文字传播,之后进入了大众媒体传播阶段。信息载体不断更新的过程,就是神话逐步传播开来的过程。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绘画传情、再到诉之于龟甲兽骨、铜竹绢帛,一直演变到纸的发明和应用,新的文学都会及时地表现在新的信息载体上。现代社会出现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文本的传播应采取多种媒介的组合,以便更为迅捷而强力传播。
综而论之,神话的广泛传播是由神话本身的魅力、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的多样以及产生神话的土壤即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性质的力量共同形成的。神话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传播、丰富和发展,深入探索神话的传播规律和方式,对其过去的传承情况、目前的传播现状以及传播启示进行多维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可以为民间文学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广为传播,优化、整合传播系统,在现代生活中获得长久的艺术魅力等问题上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