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作品阅读中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作品阅读中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是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考点。句子文段的结构作用又是命题者常常设题的方向。学生因未理解文章,未仔细审题,术语不清,在进行句子或文段的结构作用分析时套用术语,胡乱作答。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以高考题为例,教会学生审题,找到解决难题的方向;帮助学生辨清术语,避免学生随意套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文段或句子;结构作用;明确方向;辨清术语

【中图分类号】G6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通过对文章和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明确:句子或文段的作用有四个分析方向――内容的作用、思想感情的作用、结构的作用、效果的作用。这里重点分析句子或文段的结构作用。通过认真,仔细审题,明确试题考查的考点是否为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这一点非常重要,方向错了,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一、明确试题所考查的考点就是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的方法

(一)有些试题,直接提问:句子或文段有哪些作用?

(二)有些试题,不直接问有哪些作用,而是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种问题还是在考查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这一考点。

(三)有些试题,不直接问有哪些作用,而是问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问题仍然是考查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

(四)还有些试题,根本就不提出具体的问题,而是要求鉴赏文段或句子。这种题也是考查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

当然,前面四种提问方式是句子或文段作用分析常见的,也还有一些变式。比如,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问某个文段或句子有什么好处,问某个文段或句子有什么妙处等等。透过这些多变的提问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本质上就是在考查句子或文段的作用分析。

通过审题明确了试题考查的是句子或文段的作用这一考点后,辨析清楚句子或文段的结构作用的相关术语和产生这样的作用的句子或文段的特点就非常重要。

二、结构的作用

概括来说就是所考查的句子或文段跟上下文的关系。要分析所考查的句子或文段跟前后文形成怎样的关系。

例如,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Ⅱ卷第14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是: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这里的第②点就是分析第二段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的关系得出的。

文段或句子的结构作用是命题者经常考查的,其作用也还有很多,在此作具体说明。

1、点题

具体意思是文段或句子的内容是对题目的具体说明,也可以表述为与文章题目照应或呼应。

例如,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非延考区)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此题的参考答案其中的一个要点是: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结合文章和题分析,文章的标题就是“我爱水”,文段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我爱水”当然就是照应了标题。当然,照应标题不是句子或文段的原文一定要与标题的词句一样,只要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

2、照应

如果所考查的句子或文段的内容与这个句子的前面或后面某内容相同或相近,这个句子或文段就跟另外的内容形成了照应关系,也是一种常见的结构作用。首尾呼应,这种结构关系在文章中也是常见的。朱自清的《绿》这篇散文的首段和尾段就是典型的例子。

3、总领全文

也可以表述为总结全文,其实在文章的开头称“总领全文”,在文章的结尾称“总结全文”更准确。就是开头的文段或句子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高度地概括。

4、引起下文

这也是一种常考的结构作用。上段提到的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第14题的参考答案是“总结全文,引起下文”,这表明,这道题考查的语段的结构作用其实是两点:总结全文和引起下文。这也就告诉我们一种怎样形成“引起下文”的结构作用:语句或文段先概括性地写了后文的内容,后文围绕前面的语句或文段展开,这样的文章结构除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外,还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5、为后文作铺垫

很多的辅导资料或教师把这个文章结构作用跟引起下文的结构作用视作相同,更有甚者,某些高考命题者也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应该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某个句子或文段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那么这个句子或文段是后文的内容的逻辑前提。而某个句子或文段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这个句子或文段主要是跟后面的内容联系更加自然。

下面举一例具体分析为下文作铺垫的结构作用。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第15题,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参考答案有两点: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分析题,理解全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这就是“我”渴望“飞”原因,也就是逻辑前提,而说成是引出下文是不准确的。

再举一例来理解什么是为下文作铺垫。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卷,第17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这里的表达效果也涉及到画线的段落的结构作用。参考答案有一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这里的“文意转折”指的是后文表达了对人类大肆砍伐树林的批判和谴责。正是因为秋光里的“黄金”树很美丽,所以不能肆意砍伐,这样前后也形成了逻辑前提,就是为后文作铺垫。

6、为后文埋下伏笔

这个结构作用也容易与引起下文和为后文作铺垫混淆,这里作一区分:如果某句子或文段为后文的内容埋下伏笔,这个句子或文段只是为后文内容的出现作提前暗示,不同于自然地引出,也不同于存在逻辑的前提。另外,为后文埋下伏笔的结构作用一般在小说中出现,散文中基本没有。这里举一篇小说作具体说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前面马蒂尔德向朋友弗莱思节借项链的时候,弗莱思节夫人没有一点犹豫和叮嘱,找项链的时候店铺的老板说只卖出过装项链的盒子,这些情节都是为后面写出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7、承上启下

也可以称作过渡作用。具有这样的结构作用的句子或文段存在以下的特点:该句子或文段的某内容(一般是前部分内容)写到上文的主要内容或对上文的内容作出高度概括,即承上;该句子或文段的某内容(一般是后部分内容)自然地引起下文的内容,即启下。

8、对比

即所考查的句子或文段的内容与文章的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形成对比关系,达到突出某一内容或思想感情的目的。

这里所例举的句子或文段的结构作用是文章中常见,也是考试常考查的。文章千变万化,句子或文段的结构作用肯定还没有罗列完,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根据句子或文段的内容灵活分析它与前后文的关系,这样才不致于生搬硬套,胡乱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