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引言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等重要文件,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省级审定444个,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一是在兼顾一家一户服务的同时,应将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技术力量要向产业基地集中,广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要农机化装备,以及防灾减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培训;二是广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农民跟着学、照着干,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集中推进粮食增产模式科技攻关,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促进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落地、推广。

作者:李俊霞 舒长斌 刘俊豆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