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证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证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缺口数以十万计,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待业人数却又是各个专业中最多的这一奇怪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还应在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总结了影响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常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今大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的信息类专业。然而,尽管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众多,但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口却难以填补。而且据统计,目前很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待业比例在各专业中是占得最多的。此种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及实效性有待增进。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新方法、新手段,与时俱进地做出一些改革,在努力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1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关注,而不只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的价值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科学考评机制,而多用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授课质量,以至于不少教师往往缺乏主观动力去花心思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在期末时对自己的测评打高分。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以放松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为代价,为讨好学生而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期末考试前通过划重点、出复习题等变相的漏题迎合学生,用“不为难学生”作为学生给自己测评打高分的交换筹码;更有甚者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的学术权威形象不愿意将课堂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诠释,有意地把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将自己掌握的内容装扮得深不可测,以求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改革制度,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测评以外,对教学效果采取灵活的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可采取期末试题不由授课教师制定,而由统一的题库随机出题,或由其他教师出题的方法,杜绝期末考试“走过场”现象,以学生的真实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

另外,教学和科研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似乎能引起广泛持久的争论,然而在现实中却是早有定论。由于我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或者职务晋级大多取决于其科研成果,不少的教师只愿意做科学研究,不愿意在教学上改进自己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一门心思只放在科研上。因为就算通过努力让学生真正在自己的课堂上获益良多,顶多只能换来学生的不错口碑,对自己在单位中的切身利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促进作用,还不如科研成果更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而且就算学生在毕业之时学有所成,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也因为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不能由自己讲授的1~2门课程就能决定,无法用以证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价值。为了解决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加大对高质量教学的奖励力度,将这些奖励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教师最关注的内容挂钩。

有的教师认为“教书匠”三字带有贬义,科研更能体现“象牙塔”工作的超凡脱俗,不屑于做一名教学能手;还有的教师由于个人性格等因素,长于科研,但在与学生交流,语言表达等方面却有待提高,反正一个教书匠的地位又不如科研人员,于是干脆选择放弃教学方面的努力。其实“教书匠”并不一定是个贬义的词汇。匠人如果能精于自己的专业,成为能工巧匠,完成巧夺天工的作品,就算在古时都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能够多花些心思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精于教学,能让自己讲授的知识通俗易懂,让学生们兴致盎然,收获颇丰,为学生的成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算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出众,同样值得尊敬。比如说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是全国最著名的计算机专业教授之一,而他的闻名并不由高尖端科研成果造就,而是因为他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育通俗易懂,将计算机技术带进了千家万户。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不时组织教师补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会,将做好教书匠作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2正确地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双刃性

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很多心理学理论都为之做出了理论支持。比如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强调在信息的贮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同样重要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作为信息载体来表现课堂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相关课程中,程序算法的执行流程,程序执行过程中内存数据的变化,以及数据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相比较等内容在动画、图形的帮助下,定能为学生轻松接受,起到教学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其弊端通常表现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过多的信息量隐蔽了重点内容,使学生想全盘记住不可能,想抓住最主干内容却又无所适从;课件内容演示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板书,学生往往难于跟上;还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的热爱或者缺乏责任心甚至职业道德,反而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当作其不认真备课的遮羞布,课堂上照着和书本文字相差无几的幻灯片勾画朗读,仿佛自己并非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个照本宣科的播音员。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使课件更加科学有效以外,还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促使教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计算机专业课程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与计算机相关,所以很多老师都要求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讲授普遍使用多媒体方式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多媒体教学对于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的重要性并不比其他专业的课程对多媒体的需求显得突出,计算机专业课堂对计算机的需求一般表现在演示和讲解相关专业知识方面,比如说软件应用课程或者程序设计课程,必须要计算机的支持,才能做好实例讲解。而对于其他一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如软件工程,离散数学等课程而言,多媒体技术并非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对多媒体课件照搬书本文字内容,质量不过关,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优越性的课程不安排多媒体教室,不为教师的懒惰和不负责提供滋生和发展的温床。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安排好教学计划

计算机专业学科内容广泛,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细化,整个学科的内容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培养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很多高校常常参照一些名校的做法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的特点;还有的高校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大量的课程,不管是研究型课程还是实用型课程,不管课程在对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过程中作用如何,不管这些课程是否为达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实际意义,一股脑地大量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疲于奔命忙于学习不同课程的同时还混淆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计划培养为科研人员还是技术人员。这样的教育看上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才教育,然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好像什么都会一些,但又什么都不精,毕业后在自己的求职路上饱受挫折。面对这种问题,应该采取用一些重点学科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支撑,在抓好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而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专业课求精而不求广,将为增加专业知识广度的学习留给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和水平自主把握,

与少数著名的研究型高校主要办学目的为培养科研型人才不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市场的需求及认可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时往往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聘者在学校里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都不低,完全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但是现场考察其动手操作能力时,科班出生的大学生有时甚至还比不过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学员。一些毕业生甚至连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都不会,要解决一些电脑的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与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都侧重于理论的讲授,但就业率以及社会认可程度带来的压力,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生产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的花瓶。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通过实验课中的训练强化理论课中讲授内容的实际应用以外,还可以由学校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参观以及生产方面的实习,接触到工作的第一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并达到促进其动手操作的主观意愿的效果。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教材过时陈旧,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业界技术发展已是不争事实。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候发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软硬件知识早已过时,有的甚至早被淘汰。虽说可以凭借在学校里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方法来学习实际中使用的新技术,但那也必定影响到自己的熟练程度、工作上手所需要花费的准备时间,以及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初始印象。要解决这个突出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候不能只遵照所谓“经典教材”,还需要结合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业界的最新发展动向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内容。所以,加强对教师不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其加大科研力度,使其专业水平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切身物质利益、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教师一般都对科研充满积极性。然而毋须讳言,很多教师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缺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联系起来的主观意愿与积极性。有的教师的科研成果非常丰富,但是讲课的内容,准备的教学资料却几年都没有更新。可以在肯定教师大力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实课堂内容,以达到拓宽学生眼界,接触和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的目的。比如不少以软件理论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多与软件开发有关,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解决遇到的问题设计出某些新算法,或者能在实践中以实际效果评估各种算法的优劣,这些科研过程中的发现以及心得体会如果能引入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必定对吸引学生注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较大帮助。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科研成效卓著的老教师对年青教师进行的学科研究加以指导,以及开展一些报告活动,做好最新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示范。甚至还可以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实际效果纳入教师考评机制中去。

5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了解

现在很多高校提倡素质教育,给大一甚至大二学生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校级公共基础课,而不开设或者极少开设专业相关课程,笔者对此有所保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校之时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虽然不甚了解,但普遍都跃跃欲试,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如果得不到正向强化,只怕在经历了多门枯燥无味、暂时难于学以致用的基础课的轮番轰炸后,学习的积极性将会丧失。高校在制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之时,不妨考虑在大一便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理论性相对较弱的技术课程,比如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动画设计软件的使用课程,既让学生找到专业归属感,也同样培养了专业兴趣。这样,利用实用型技术课程为学术类课程夯实主观学习意愿的基础。除了借助这些实用课程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还可以协助组织一些学生社团,或者举办各种学生电脑知识活动,肯定和嘉奖计算机基本操作娴熟的学生,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另外,很多高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对计算机专业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比较肤浅,认定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知识不过就是操作电脑,必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真正接触到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时才发现原来发现计算机科学也有很多艰深枯燥的理论,需要很强的数学、物理特别是电磁学部分等高中学科知识支持,并且在大学里的计算机课程还有更高的数学、物理的要求。如果对数学和物理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在大学里是很难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其实随着学习不断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了数学的问题,需要很多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所以有必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就尽快做好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安排好“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并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等专业课老师加大配合力度,建议他们在授课时适当补充一些彰显这些基础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联系的内容,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将来后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高等院校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沿阵地,不断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以上便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提出的一些意见,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成伟.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透视[J]. 中国人才,2006(7):8-9.

[2] 刘成新. 课堂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7(11):168-169.

[3] 郭丽君. 学科规训视角中的教学与科研冲突[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