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可谓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如何认识并提高汉字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分析汉字教学难的原因入手,结合汉字教学的具体内容,试图给出提高汉字教学实效性的四种途径,以期增加对外汉语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汉字教学 字本位 实效性 对外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汉语热潮”滚滚而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汉字教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复杂的汉字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巨大的畏难情绪。因此,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1]

一、汉字教学难的原因

(一)忽视“字本位”的教学方法

吕必松教授曾指出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些体会:“我们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我们也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这正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更没有充分利用汉字和汉语某些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2]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重视的是“词本位”的教学方式。王蒙先生曾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其文化的基石。”他还进一步指出:“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3]强调“字本位”的教学方法符合汉字规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之路。

(二)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文字系统

汉字被认为是汉语学习者的最大难点,这主要是由于方块汉字是一种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它不同于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的拼音文字系统。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在书写上和音、形、义的认知方法上都有较大差别。为了表意和记音,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负担。

汉字教学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会成为汉语学习的瓶颈,甚至成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1]

二、提高汉字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1]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试图给出四种提高汉字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强化“字”本位,字与词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要把音、形、义结合的“字”作为重点,但也应看到,汉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意义的表达都用词来表示。据估计,在北京话的七万个词中,单个汉字构成的单音词只占6%。因此在交际中使用的主要单位还是词,而不是字。[1]有学者认为“口语教学以词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书(面)语以字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4]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强化“字”本位的基础上,采用字与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设专门的汉字课程

很多汉语学习者对书写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汉字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汉字的书写规则,按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让学习者了解学习汉字是有规律可循的。课后教师还应布置书写作业,作业从简单的单字开始写起,逐渐过渡到词组和句子的书写。这样能让学生巩固所学汉字,对汉字加深印象。

(三)善用字谜,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认为,汉字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则不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教师偶尔编一些汉字小故事,或用字谜,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让汉字教学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立竞争机制,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教师应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经常开展汉字书写比赛,并将优秀的汉字书写作品进行展览。这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者的上进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汉字教学并不难,只要教师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汉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就能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开创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注 释: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J].新华文摘,2005,(9).

[4]白乐桑.法国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汉字教学讨论会)开幕词和闭幕词[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婵 长春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