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制造业服务化概念和演进阶段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造业服务化概念和演进阶段的研究综述与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制造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提供服务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演进阶段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 演进阶段 综述与展望

目前制造业正进行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变革的具体表现就是:制造业努力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其价值链各个环节上服务要素的投入和最终产品中服务的比重日益增加,“服务”成为制造业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获取新价值的重要源泉,GE与IBM便是成功的例证。国内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学者由此掀起了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热潮,国内学者也纷纷跟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关键管理专题。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与演进阶段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深入开展,为我国制造业实施服务化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目前众说纷纭,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国外学者中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由Vandermerwe和Rada提出的。1988年,Vandermerwe和Rada在《欧洲管理杂志》发表了题为“服务化经营:通过增加服务获取增加值”的文章,提出的Servitization(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向提供物品-服务包转变”。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其后,一些学者也陆续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White和Reiskin(1999)提出Servicizing,把服务化定义为“制造商的角色由物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转变”。Tellus Institute(1999)从产品责任转变的角度,指出“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的出现,模糊了制造与传统的服务部门活动的界限”。Fishbein(2000)、Makower(2001)等认为,服务化就是“卖产品的功能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本身”,“卖服务而不是卖产品”。Toffel(2002)认为服务化是一种与传统销售模式相对应的业务模式,该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制造商向顾客出售的是物品的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制造商保留它所生产的物品的所有权,顾客根据物品的使用情况向制造商付费,制造商维修物品而不向顾客收取费用。Burger和Lester(2002)在调查研究中国香港制造业发展以及美国和日本工业生产率的差异时提出service-enhanced manufacturing(服务增强型制造业),认为纯粹的产品生产型制造业已不能适应“新经济”需要,要向“服务增强型制造业”转变,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制造业企业会转变为纯粹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Szalavetz 在2003年提出Tertiarization(第三产业化):“一方面服务成为影响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与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变成日益复杂的过程”。Szalavetz认为,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指与物品相关的外部服务对顾客来说复杂性和重要性日益提高,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产出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且也指内部服务的效率对制造商的竞争力来说日益重要,已超过了传统的决定因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中地位越来越重要。Desmet et al.(2003)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向市场的提供物中,服务成分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趋势”。Ward and Graves(2005)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增加所提供服务的范围的活动”。Ren and Gregory(2007)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导向,开发更多、更好的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获取竞争优势和提升企业绩效的变革的过程”。T.S.Baines et al.(2008)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组织能力和过程创新,通过从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系统(PSS)的转变来更好地创造价值”。这些概念都强调提供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本质上与Vandermerwe和Rada的定义是一致的。

与国外相比,国内学术界对制造业服务化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之后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最早的文献是中南财经大学郭跃进1999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的一篇题为“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的论文。郭跃进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经营“不是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服务行业,而是对原来的制造业功能的发展,是企业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延伸与拓展”。

蔺雷、吴贵生等(2005)使用“制造业服务增强”的概念,基于服务在制造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将服务增强划分为两个层面:层面一是基础性增强,侧重服务对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指企业基于产品竞争战略的考虑,通过向顾客提供广泛的、与产品相关的差异化服务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是影响企业绩效的手段、过程和结果;层面二是提升性增强,侧重服务价值的创造,指制造企业基于价值获取方式和发展战略转变的考虑,依托实体产品,将原来集成在产品中的知识、技能与其他要素进行分解和外化形成各类高附加值的服务要素,通过向顾客提供包含这些服务要素的“产品+服务包”或“纯服务(组合)”来实现价值获取的过程和结果。

刘继国等(2006)使用“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制造企业价值链策略的转变,从内涵和外延上对服务化概念进行界定。他指出,“从内涵上看,制造业服务化指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从外延上看,制造企业服务化可分为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两个层次”。他还强调:“服务化具有两层含义,从产业层面讲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企业层面讲是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

孙林岩等(2007)使用“服务型制造”的概念,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新的先进制造模式,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

国内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现象使用了三种不同概念进行描述。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增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三个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均强调了制造企业从单纯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变,区别在于 “制造业服务化”侧重于描述制造业从单纯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的过程和趋势,而“制造业服务增强”和“服务型制造”则侧重于描述制造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服务对制造业影响的结果状态的描述。

周大鹏(2010)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集合,是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活动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一种经济趋势;在微观层面上,是制造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出差异化、赢得竞争的经营策略;在中观层面上,是制造行业实现产业转型、向价值链两端延伸的一种升级战略;在宏观层面上,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着经济增长的新趋势”。

综合上述观点,尽管学者们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制造企业从出售产品向出售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转变。基于此,本文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从产品生产者向完全服务契约提供者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服务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服务产品的产出比例不断上升。

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阶段

由于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有不同理解,在制造业服务化演进阶段上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一是Vandermerwe和Rada等学者的三阶段理论。Vandermerwe和Rada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向提供物品-服务包转变。这种演变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造业企业仅提供高质量的物品;第二阶段是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和附加服务,如售后服务;第三阶段是制造业企业提供物品一服务包。在这一阶段,服务被看作是提供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品和服务共同构成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是 White等的四阶段理论。他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应包括四个阶段:物品阶段、物品和附加服务阶段、物品—服务包阶段、基于物品的服务功能阶段。前三个阶段与Vandermerwe和Rada基本相同,只是在第四个阶段上,White等认为基于物品的服务就是把既有的实物产品作为工具或平台,向顾客提供与物品相关的服务。制造业企业向顾客提供完全的服务契约是服务化演进的最终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服务化的演变历程。

三是国内学者蔺雷、吴贵生等提出的四阶段论。他们认为,服务在制造企业中的地位历经了四个阶段的演进。阶段一:附属阶段。制造企业的重点是生产高质量产品,服务被视为产品的附属,是构成产品的必要条件,是制造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附带价值活动。服务是导致顾客不满意的“保健因素”,服务部门是“成本”中心。阶段二:提升阶段。制造企业在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础上,根据顾客需要提供必要的顾客服务,如物品安装、维修和保养等。这些服务要素是导致顾客满意的“激励因素”。阶段三:深化阶段。服务与产品密切融合,制造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是“产品—服务包”,服务成为企业产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现了对产品品牌的“内嵌”,服务的价值依托产品价值来实现。服务在这个阶段成为制造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阶段四:主体阶段。服务成为独立的业务和品牌,转变为制造企业的利润与价值来源,“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公司的各个业务环节。在该阶段,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企业正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企业。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制造业服务化演进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蔺雷、吴贵生等的四阶段演进理论是对国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服务化演进理论的深化,并利用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进行了解释,更加符合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演进实践。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演进阶段的推进,服务在制造企业价值链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结论和展望

制造环境的复杂化和制造业竞争的激烈化,使融合制造与服务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成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和演进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制造业服务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观点分散,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理论框架,且理论研究多而实证研究少,缺乏深层次的探讨,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关于如何评价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以及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与制造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等问题,尚处于空白阶段。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优势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实践中将采取这种战略。以制造企业服务化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服务创造价值和应对竞争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方法,研究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及其与制造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揭示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服务价值所在,论证服务化在制造企业创造价值、应对竞争中的重大作用,探讨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具有较强适用性和前瞻性的可行路径和创新模式,抽象和提炼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一般模型,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实践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将成为今后学者研究的重点,也是现实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实践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郭跃进.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1999(3)

2.蔺雷,吴贵生.制造业发展与服务创新:机理、模式与战略[M].科学出版社,2008

3.刘继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3

5.孙林岩,李刚,江志斌.21 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J],中国机械工程,2007.18(19)

6.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成因、机理与效应[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