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的根基不能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的根基不能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引发了国务院总理、教育专家、社会学者、普通教师、部分民众等共同深思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尽管已经有许多人回答了这一“世纪之问”,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凡庸如我,自然也不可能交出一份卓异的答卷。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想说一说。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我们不妨从基础教育查起,逐步探究其原因。当今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什么情况呢?反复训练知识重点、过分强调答题技巧、规定统一标准答案、单纯地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人格培养、淡化个性发展、扼杀创造精神、泯灭独立思考,意图把活生生的一个个儿童雕塑成丧失个性特点、精神举止完全相同的工厂的模制产品。如此做法,怎么可能输送出杰出人才呢?可见,我们的教育从一起步就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走入了歧途。

我们说基础教育存有问题,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的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一所小学请三名小学生做一次“逃生”实验,在没有事前预知、临阵商议等情况下,其中的一名小女生指挥若定,先人后己,使得三人顺利逃出“险境”。外国教育家因此激动不已:“我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做了这个实验,从来没有成功过。今天在中国获得了成功,中国小学生真了不起!”后来这个故事走进了人教版小语教材,但稍有变化:“一位外国教育家”变成“一位教育家”,其他地方也相应随之变化,故事被命名为《一次成功的实验》。这故事显然是杜撰的,虚假的情感传递着干瘪的说教,而且漏洞颇多。面对这样的内容,学生们能有兴趣学吗,教师们会有激情教吗?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可能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难怪现行的教材虽有多种版本,却均受到质疑或批评,且以语文教科书所受抨击尤为激烈。倒是民国初年由叶圣陶、丰子恺、吕叔湘等编著的一些小学课本充满着童趣,尊重儿童的天性,洋溢着开放的精神,近来颇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成人的敬佩。甚至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国文从小就这么读过来,中国人的精气神就会完全不一样”。这话也许是对吕叔湘老先生“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的感慨的一种回答。教材,诚然须有改进处!

众所周知,1949年之后的教育移植了苏联的模式,课堂教学方法也近乎是苏联模式的翻版,而且这一移植与翻版影响深远:我们现在依然把课堂教学机械地分为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五个环节进行,现在依然过于强调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无法全部套用机械模式的,学习的本质也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是在于触发了人的思考。后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不断涌现,什么朗读法、尝试法、探究法、合作式……花样层出不穷,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神州大地上掀起一股股宣传、推广、模拟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与教师都成了“拿来主义者”,由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摒弃过于匆忙,把合理的部分,乃至是精华的部分也一同丢掉了,而对于当下的某些教育理念及模式又接收得稍显盲从,缺少深入的探究和认真的思考,结果一直是在用过场的新汤熬“应试教育”的老药。教法,确实需要改进。

但我想,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教材和教法,就像能否到达楚国不取决于马匹是否精良,盘缠是否充裕,车夫是否善御,而在于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现在很多校长和老师的脑子里想的仍是考试成绩,落在行动上就是强调知识点。这就造成了多年来的一种怪异现象:素质教育在空中轰轰隆隆,应试教育在脚下扎扎实实。既然知道素质教育的利和应试教育的弊,那为什么不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办素质教育呢?我想大约有这样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压根儿就不想搞的。这些校长和老师或许认为素质教育那就是口号,不喊不行,真实施更不行,或者存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保住自己的职位、混到自己的工资就别无他求了。第二种是想搞但不会搞的。这种情形比较复杂,有的校长或老师听闻素质教育好也想搞素质教育,但是对素质教育所知甚少,不要说理解其内在精髓,就是连皮毛都不十分清楚,怎么入手啊?有的校长或教师虽然不会办素质教育,但迫于形势也不得不提一提,然后似乎全面衡量、深思熟虑般地担忧:“万一学生没学好素质教育,再把应试教育这一套也丢了,可怎么办?”其实如果把语文、数学、外语比作是黄瓜、白菜、西红柿,把体育、美术、音乐、科学、心理健康等比作是胡萝卜、芹菜、毛豆、马铃薯、圆葱等,那么以前餐桌上只有黄瓜、白菜、西红柿,现在又增添了胡萝卜、芹菜、毛豆、马铃薯、圆葱等,反倒担心会造成营养不良啦?我想与其说是担心学生学不好,倒不如说是担心自己教不好,不是对学生接受素质教育没信心,而是对自己实施素质教育没底气,所以美其名曰“为学生考虑”!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是强调单一的知识考核,这就如同知识是一只脚,能力是另一只脚,健康的心态是一只手,健全的人格是另一只手,明明有双手和双脚,却只训练并考核单脚,单脚不行就判定这个人不行,于是造成人们只注重单脚的成长,及至走向世界才发现单脚合格不如人家双手双脚都合格的,反视自身的畸形,能不悲从中来?第三种是想搞但无法搞的。有思想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不少,但是环境不允许。

中国的一位教育家对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讲过:在我们的制度下,会失去我们的丘吉尔们。因为丘吉尔当年学习成绩一般,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成为英国的首相,不影响他成为世界上杰出的政治人物,也不影响他获得世界顶级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丘吉尔如果生活在中国,那是不可能作为优秀者被选的。

时至今日,口诛笔伐已不足挽救教育,非彻底做大手术不可。近代“教育救国”的旗帜已经飘远了,当前“科教兴国”的脚步还没有踏实。教师都不肯思考,不会质疑,缺乏批判精神,没有创新能力,怎么可能培养出肯思考、敢质疑、能批判、会创新的学生呢?不会思考、质疑、批判、创新的学生怎么可能会成为杰出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