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东临沧海 以观桃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临沧海 以观桃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临海市向东南车行60公里,便到了桃渚古镇。一条名为桃溪的曲水从镇子旁蜿蜒伸展而去,因为小镇远离尘嚣、宁静安详,有桃花样的女儿临溪浣纱,因此六百年前便已有了“桃渚”这个雅致的名字。

桃渚的田园风光确实优美。在傍晚金黄色的霞光里,渔人在河汉间唰地撒出鱼网,农民们在田里悠闲地锄草浇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仿佛武陵人误入的桃花源。

岁月荣光

在这片如油画般安详静谧的山水间,桃渚古城肃穆地矗立在夕阳余晖里。五百多年过去了,古城犹如一位老人,在斜斜的阳光里拄杖沉思。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城头摇曳的野草,都见证着昔日戚家军抗击倭寇留下的灼热的血与火。

时光倒回那个英杰辈出的时代。

明朝正统年间,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愈演愈烈,桃渚一带村落成了倭患重灾区,倭寇不但经常到这里烧杀抢掠,还扎营设寨,作为进一步侵扰台州府城及内地的根据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王朝下定决心对付气焰日益嚣张的倭寇,于是在此修筑桃渚卫城,并设立桃渚千户所,作为对倭寇作战的前沿要塞。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调任渐江都指挥使司佥书,次年升任都司参将,镇守浙东。在台州八年,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在桃渚等地九战九捷,彻底击败海倭寇,立下彪炳青史的千古功勋。

民俗宛然

如今,青石垒起来的墙基和城门还非常完好。因为是军事要塞,桃渚城面积不大,城墙全长仅一千三百多米,高度在四至五米之间。北面倚山筑城,并在制高点修建敌台设立烽燧,东西南三面设城门,供军民进出。

东门是桃渚所城的正门,进入城门后是个小而精致的瓮城。岁月流逝,瓮城城墙上繁盛茂密的薜荔藤萝之间,居然长出了一株虬枝苍古的沙朴树,映衬着蓝天白云,清风徐来,树叶簌簌作响。

从东门到西门,一条主街贯穿全城。桃渚的街巷布局还保持着明清两代的旧制,城内民居多为清代建筑。主街两侧有许多古民居,走在街上,眼前商铺林立,马头墙和飞檐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

桃渚老街半尺见方的青石铺着窄窄的街道,两侧的木楼朱漆斑驳,廊檐亦有些倾斜。老街家家的门窗都敞开着,不时可以见到白发翁媪手摇蒲扇在门口的竹椅上纳凉,恬淡而怡然自乐。

古韵古风

烽火台是整个桃渚所城最显古风的地方。拾级而上,古老的城墙苔痕斑斑,城墙上面荒草离离,草间的小路仅容一人通过,没滕的青草和成片的矢车菊在微风中轻摇轻颤。走上当年t望敌情、传递消息的敌台,凭高望远,老镇静静地倚着青山、挽着碧水,小巧中显奇秀,平缓中见清幽。

桃渚城的北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水渠自西往东贯穿城内,这小水渠有个美丽的名字,化龙渠。化龙渠开掘的历史已有六百多年,甚至比桃渚建城的时间还早。传说中,这化龙渠上原来有一座化龙桥。前些年,在桃渚城西侧的化龙渠水下,挖出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面赫然镌刻着硕大的“化”字,证实化龙桥确有其事。

桃渚给人印象极深的还有清澈的古井,房前屋后,大路小巷,随处可见。最负盛名的是北邻化龙渠的“黄衙井”,井栏石虽残破不齐,井壁苔迹青苍,井水四季甘洌,是煮茗烹茶的上佳之水。井边的“黄衙井”三字勒石,系台州籍著名书画家陈叔亮所题。黄衙井还有一个雅致的别称“沧浪洲”,语出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