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办学特色构成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张有根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要素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系统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包括学校的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制度设计等内部因素。
(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营造个性化的外部生态环境由于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天然依赖,在这种关系的交织中,校企合作关系是构成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能量交换关系。而这种能量交换关系主要指向高职生态系统中课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基本教学资源和系统教育环境的配置与优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质化的内部育人环境顶层设计和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源头,高职院校自我科学定位的过程就是不断明晰办学特色的过程,而专业与课程是高职育人系统中基本单位,专业与课程建设是办学特色的突破口。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的安排、项目化的教学过程的运作、过程式的教学评价,并通过政策驱动,保障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借此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使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特质得以不断强化。
(三)塑造大学精神,建设以文化为核心的价值环境校园文化尤其是大学精神设计和塑造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是其独有的包括人文精神、教学环境、学术环境及学生个性彰显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办学特色建设的环境支撑,也是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路径
高职教育就是一个能动发展的有机的生态系统。高职院校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多方位信息传递与互动,实现各子系统主客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特色的形成是一个生态实践的过程,其中涉及生态学意义上的办学特色生态环境的营造、主动脉的把握和支点的架构。
(一)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主旋律校企合作构成了高职教育特色办学的主旋律。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早在1935年就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生态学功能单位,即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种生物群体,同一群体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存关系,其中一种重要的生存关系是“生态共生”。生态学认为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各种生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和谐共存的状态。生态学把学校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职教育的“生态共生”影响高职教育的复杂的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关系的再形成,高职教育各具体领域综合效应的形成,学校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形成,在多重关系重建中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自主与自觉,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企合作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就是对接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受到有效的技能训练,并且在企业文化熏陶下,让学生感知职业和技术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健康的劳动观,树立敬业爱岗、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帮助教师把握现代技术最新趋势,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推动课程改革,立足产业和技术前沿改革教学,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先进性和前瞻性。校企合作是加强校企人力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让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掌握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情况,发现新问题、新课题、新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是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功能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密切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人才结构的优化,夯实人才对区域经济的支撑,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总动脉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特色办学的总动脉。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法性和方向性问题。只有学会与企业对话、对接,按照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才有出路。按照产业结构重构专业结构。专业建设上,通过提高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专业对企业用人的贡献度、专业对职业岗位的覆盖度,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与办学核心竞争力。按照职业生态环境的要求重构职业课程。职业生态环境涉及职业生涯设计、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与操守、心理卫生、合作与情商管理、组织文化与企业精神等方面。这些课程内容,现行教学计划基本无涉或陷于教条。按照职业生态环境的要求重构职业课程乃当务之急。按照职业活动轨迹重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摒弃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设计,重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按照职业活动过程整合相关知识、技能训练内容,使每一课程模块都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一个教学节点和能力升级平台。
(三)校园文化: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总支点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高职特色办学的总支点。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将引领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后备军,而职业教育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关键是是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职业教育文化,而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和个性风貌的精神成果,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创造精神、社会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近二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伴随着跨越式发展,实用主义甚嚣尘上,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在大学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大学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这种情况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高职教育应当按照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重新阐释人文内涵,重构人文教育框架,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发展和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走出职业教育喧嚣浮躁的一味“应试教育”之误区,同时,要全面解构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框架,走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与应用、科技与人文、能力与人格的剥离状态,重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研究与应用、科技与人文、能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生态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已形成共识:办学有特色,才能有创新、有发展,才能有吸引和影响,才能有竞争力和生命力。高职院校必须形成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必须“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才能应对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并取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