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后危机时代消费预期的滞后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后危机时代消费预期的滞后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20. 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消费预期及消费预期滞后效应概念的阐述,结合后危机时代我国居民消费特征,从网络舆情的角度阐释了当前我国居民在消费预期方面存在着滞后效应,并对消费预期滞后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预期 滞后效应 网络舆情

引言

物价、房价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2009年国家货币政策由稳中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以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配合下,国家已初步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进入2012年以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相对平稳,通胀预期已经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消费预期的滞后效应,广大居民还是通过购置所谓的保值资产来试图减少对自己财产的损害。网络调查表明,许多家庭仍是将家庭主要开支列入到必需品或投资品中,而对非必需品的消费明显减少,这将相应导致此类行业的衰退。这种预期会妨碍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的真正好转,即未来的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是由人们当前的通胀预期造成的。对此,需要未雨绸缪,有效应对这一系列问题。

网络舆情中反映出的物价上涨与消费预期

所谓消费预期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所持有货币或可能持有货币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对外部经济形势、增长速度和价格变化等经济环境因素做出预测、估计和判断,改变自己未来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消费预期是消费者制定消费决策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决策可能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群体性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预期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魏杰,2001)。

消费者在当期收入和价格水平下,会考虑不同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一般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持续的经济增长会释放出乐观经济信心,进而催生积极的消费预期;消费者会比照过去的经济环境进行消费选择,一方面会提升消费水平,促进需求量的增加,带来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乐观性的消费预期进一步膨胀,可能会导致政府和民众头脑发热,加大对投资品的需求。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历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在出现前都有此征兆。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公布的2008年1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8,创出历史最低水平(谢平,2009)。当经济泡沫进一步放大,带来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会降低长久以来建立的消费信心,这时消费者会将消费开支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须品和稳健型投资品(房产)中,即消费预期的滞后会进一步影响当前的消费信心和消费习惯。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民众在网络上反映的舆情来印证。当前,物价上涨幅度可以通过相关物价部门公布的数据得知,但对于大众的预期则很难测算出来。相比较而言,网络舆情则相对有效地反映大众的消费舆情,即通过网民的间接诉说,表现出了大众的通胀预期。在物价上涨过程中,许多网民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玉米疯”、“辣翻天”、“糖高宗”、“煤超疯”等词汇,以及“涨涨涨,没完没了的涨”、“除了工资,什么都涨”、“物贵人贱”、“物价涨得像胡子一样快,工资涨得像眉毛一样慢”等留言来宣泄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并且,还催生了“团购族”、“海囤族”等一些网络热词。2012年以来,居民通胀预期主要表现为消费预期的滞后效应,即实际物价上涨已大幅缓解,但消费预期仍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CPI由2011年6月的最高值6.5%下降到2012年9月份的 1.9%;而同期从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的比例由68.2%仅下降到 65.7%;即在实际物价涨幅明显回落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网络舆情的调查中,如果压缩消费性支出,有53.2%的受调查者选择压缩“衣饰类”开支,21.5%选择了“家庭生活用品”,此外,选择压缩“食品”、“居住”、“教育文化和医疗”则相对刚性,仅为 5.8%、10.3%、9.2%。

产生消费预期滞后效应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产生之后,经济与社会的周期性波动,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现实经济状况与消费预期的非一致性,带来与经济繁荣相匹配的过度乐观消费预期,以及与经济衰退相对应的过度悲观消费预期。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的物价上涨呈现出“三高”态势,即食品类价格波段式升高,居住类价格持续升高,工业消费品价格逐级升高的态势。进入2012年下半年以来,虽然CPI上涨已缓和,但是大众消费呈现出消费预期的滞后效应,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推动。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势头明显。2012年以来,世界能源、金属及矿产品、农产品及原油价不同程度上涨。对我国也有输入效应,助涨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同时,受近年来房地产炒作的影响,房价开始一路攀升,房租也开始应声而涨,且涨幅明显增大,引致了商品销售成本的增加。

其次是金融危机以来信贷的高速投放,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这些信贷资金成为炒作热钱和游资,受制于房地产调控力度的加大、股市长期相对低迷的影响,这些热钱和游资开始青睐短期炒作风险较小的农副产品,进而推动了老百姓基本生活用品的涨价。

再次是内需推动和外需回暖。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市场物价也逐步开始恢复性回升。一方面,国家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减,未来消费增长趋势仍可保持;另一方面,受欧美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影响,出口趋势逐步转好,尤其是受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开发生物能源带动了国外对玉米、大豆等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此外,极端恶劣气候也推涨了农作物价格。继2009年特大干旱、北方寒潮、暴雨洪涝灾害后,2010年北方旱灾以及南方出现的霜冻天气,又给我国冬小麦、甘蔗等农产品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这又进一步助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11年和2012年虽然未出现极端恶劣天气,但是局部地区的干旱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作物价格的上涨。

为了解决消费预期滞后效应作用于宏观经济时滞,就需要正确引导消费预期,重塑消费信心。换句话来说,就要使城乡居民不仅要有钱花,而且要有钱敢花。增加人们的收入,稳定人们对未来收入逐步增长的信心和预期,这是改变人们消极的不确定消费预期,切实实现消费增长的保障。政府应通过改变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努力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江世银,2010)。

需要关注的舆情倾向及对策

由于我国CPI计算的特殊性,消费品价格所占比重较大,这样一来,消费品价格上涨时,从数据上看,会感觉通货膨胀好像发生了。这样一来,通胀预期的不断强化会误导大众改变对未来投资、消费和储蓄的行为,引发盲目的资产投机。具体而言,一是在“房产是最好的保值资产”的误导下,引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二是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下,企业会大量购进原料和大幅提高产品价格,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歪曲。三是在投机能带来暴利的引导下,导致企业家轻实业而重投机。四是大众储蓄意愿下降,而热心于黄金、房地产等资产。五是通胀预期引起物价快速上涨后,会使货币购买力明显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六是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进而会带来整个出口产业的衰退。

扩大内需实质上是扩大民众的消费需求,如果从人的本体性角度看,就是要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预期(乔臣,2010)。消费是与收入高度相关的,消费的多少往往取决于收入的多少。但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时,消费者信心就会进一步稳定,就会将谨慎性消费转变为生活型消费。进而,作为政策的制定者,首当其冲想到的是通货紧缩。然而,富人们在通货膨胀中已经享有了很多资产和资金,在通货紧缩的预期下会通过变现等方式来实现资产的保值,进而加剧社会财富的进一步不公平分配。这对于我国当前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国情是不相符的。为此,应该未雨绸缪,及时消解通胀预期。结合当前的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应该看出,这次物价上涨是以成本推动和货币增发为主要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为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应密切关注如下倾向:

第一,密切关注广大群众的通胀预期,警惕通胀预期过度诱变为严重通胀。物价上涨涉及范围广泛,已对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心理产生了明显影响,特别是CPI指数从谷底进入加速上升通道以来,广大群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日渐增加,对物价变动变得更加敏感。并且,一些群众开始担心,物价上涨幅度会超过收入增长幅度。根据CPI指数判定2012年的通胀属于温和的通胀范围,尚未进入年通货膨胀率为两位数的严重通货膨胀。但是,若对广大群众的通胀预期不进行合理引导,将会引致新的货币投机需求,典型的表现是市场出现明显的“买涨不买跌”心态。当这种新的货币投机需求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日益紧密相关时,就会导致生产者出于牟利动机而增加商品供应,而消费者出于效用动机会压缩购买。长期循环累积,就会使价格严重偏离商品自身价值,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促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考虑通过阐述通胀前景、公布价格和收入的标准百分比等方法来影响通胀预期。尤其是对农产品市场供给增长趋势要进行权威分析预测,缓解公众恐慌购买情绪,抑制游资借机进行市场炒作。

第二,密切关注物价上涨带动收入增加的舆情倾向,加强对劳动力价格上涨的认知和应对。受“人口红利”即将结束、老龄人口迅速增长和农村可转移劳动力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劳动力供给将由无限供给逐渐向结构性和区域性短缺转变。这一趋势与物价上涨相耦合,会带来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这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受成本型通货膨胀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须保证劳动者收入的总体同比例上升。进一步而言,就是要逐步形成劳动力价格评估和形成的合理机制,以指导产业部门正确认识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盈利变化,采取积极手段合理分摊和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刚性需求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要利用收入增加的舆情倾向,形成激励就业、创业、立业的相关机制,进一步优化劳动者就业结构,逐步摆脱依托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时代。

第三,高度重视广大居民对资产价格的关注程度,引导社会闲置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实业。物价持续上涨之后,部分富裕的群众误认为国家将采取通货紧缩政策,在“暴富”和“保值”心理的驱动下,开始将资金更多地投向房地产、黄金、古玩字画等资产,或者加入游资开始囤积、低买高卖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而投资创业或间接投资实业的(如股票、债券、期货)则显得相对较少。而央行明确表示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旨在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那么,对于这类群众不能仅仅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打击他们的投资热情,而要通过创建投资平台或激励政策,吸引这部分热钱投入到实业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谢平.突围2009:中国金融四十人纵论金融危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江世银.论宏观调控中的消费预期[J].消费经济,2010(5)

4.乔臣.建立扩大内需的理性消费预期机制[J].江汉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