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树立扶贫底线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树立扶贫底线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现扶贫目标,有底线,需要底线思维

什么是底线思维呢?就是客观地设定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守住各项任务底线,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和潜力,立足最低点,努力争取较好的结果。

也许你没有见过孩子每日在昏暗的烛光下看书,没见过一家老少吃完晚饭就各自上床,没见过儿女在外打工买回的电视机两年包装盒都没打开,也没见过一个手机准备三四块电池,每周去乡里充好电用一个星期的人,因为他们所在的村是“无电村”。现在,全国还有256个乡没有电,3900个村、90多万户、380万人没有解决用电的问题。

也许你在电视上见过溜索过河的情景,甚至觉得新鲜有趣,但当这种方式成为你日常出行的唯一选择时,便不是有趣而是无奈。现在全国还有268条溜索,老百姓还挂在铁链子下过河。

也许你不知道全国1.2亿多人仍然没有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几百个县严重地受到地方病困扰,很大一个社会群体还住在危房里……那些到2020年必须解决、不容再存在的贫困问题,就是我们的扶贫底线。扶贫应该集中力量解决底线问题,将其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这就是扶贫工作的底线思维。

底线是一道防线、一条警戒线、一个分水岭,底线的突破是最致命的突破。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扶贫上升成道路和方向问题的关键时期,做扶贫工作,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

消除贫困的问题、扶贫的问题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这一点我们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全面小康标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5项指标体系。很多贫困地区是由于自然地理或者生态条件所造成的地域贫困,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一定切合实际。一些片区县定指标、定规划期望值有点过高,定的盘子太大,实际上甚至自己对自己定的规划也不太相信,只不过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把规划做完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实际工作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能够起到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整合资源、动员群众的作用。所以,善用底线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才能掌握扶贫的主动权。

推进扶贫事业,犹如一场艰巨的马拉松,唯有树立底线思维,科学合理分配体力,不走弯路、不跌跤,才能最终跑出好成绩。直面挑战,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也需要管控风险、防守底线。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从制定宏观政策、措施到出台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案,都需要准确地找出短板,据此划定底线。加快发展,底线思维是安全阀,是制动器,也是保险杠。

人们常说,有危机感的人不一定会有危机,没有危机感的人一定会有危机。有了底线思维,人们才会敢于面对事实,善于看清底线在哪里、困难在哪里,进而更好地克服应付的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看到远景目标,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对出现的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措施谋划得更具体一些,各项工作才会心中更有数、成绩更有效。

一言以蔽之:最高目标校准方向,最低目标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