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狮子沟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狮子沟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狮子油田为岩性构造油藏,近年随边水推进和注入水的增加,部分井含水大幅度升高,综合含水上升加剧,自然递减快,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改善开发效果,通过开展油藏地质研究。分析油田生产现状,提出了钻调整井、油井转注、水井分注及调剖、油井补孔等开发调整对策。

【关键词】狮子沟油田 油藏特征 剩余油 开发对策

1 地质概况

狮子沟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行距花土沟镇石油基地12.00km。油田西邻七个泉,南接花土沟。1971年9月,狮中2井试油,发现N1油藏。1998年狮子沟油田N1油藏正式投入全面开发,经历了评价试采阶段和方案实施阶段。

1.1 构造特征

狮子沟构造是茫崖坳陷狮子沟―油砂山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狮子沟构造高点西南与七个泉、红柳泉构造相邻,东南与中沟断层与花土沟构造高点相接,东北与干柴沟构造相望。狮子沟高点位于狮子沟主沟,西南侧为狮子沟大逆断层通过,断层走向60°,倾角74°~82°,断层延展约4.00km,向西翼尖灭,构造东西长4km,南北宽1.5km,闭合面积5.19km2 ,闭合高度47m。该构造发育两条边界断层。仅在构造边部,发育中沟断裂、狮子沟断裂两条逆断层。中沟断裂为狮子沟与花土沟高点分界断裂,无井钻遇。狮子沟断裂为N1油藏的南界断裂,断层倾角15°~35°,倾向30°左右,走向120°左右,最大断距1860.00m~2000.00m。

1.2 沉积环境

N1油藏是在区域湖退下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分流河道微相是狮子沟地区最发育的沉积微相,垂向上往往与河口坝砂体相互叠置,向湖盆方向与河口坝、席状砂沉积相连。底部往往有冲刷面,典型的正粒序,常出现块状构造和平行层理。分流间湾微相主要为漫积作用而形成,河口坝沉积微相比较发育,常发育有小型波纹层理和斜层理,典型的反韵律特征。远砂坝沉积微相与河口坝具有相似的特征,难于区分。席状砂微相相对不发育,主要为位于河口坝沉积微相前端的细粒席状薄层砂体,其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小于3m,平面分布较广,侧向上向岸一侧与河口坝/远砂坝相连,向湖过渡到滩坝微相。其岩性较细主要为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

1.3 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

N1油藏地层自上而下,经过钻井证实,发育新近系上油砂山组(N22)、下油砂山组(N21)、上干柴沟组(N1)三套地层。狮子沟油田N1油藏储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其次是中砂岩。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砂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岩屑等。其中,碎屑颗粒多为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含量占76.20%左右。胶结类型多样,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次要孔隙类型有粒内孔、微孔隙、裂缝孔隙、铸模孔以及溶蚀孔。喉道类型主要为变断面收缩部分,其次为孔隙缩小部分。孔隙结构相对较好,为中―细喉道、中―较低排驱压力、中―好分选和粗―略粗歪度的孔隙结构特征。其面孔率为0.10%~9.40%,平均4.30%,储层物性以低孔中渗型为主。孔隙度平均值13.20%,渗透率平均值64.79×10-3μm2。该油田储层岩石无速敏现象,但存在一定的水敏性。水敏指数为0.16~0.53,属中等偏弱水敏;对盐酸没有酸敏性,对土酸存在酸敏性。1.4 流体性质

(1)原油性质。地面原油性质:在原始地层压力下,原油体积系数1.10~1.16,黏度4.13~10mPa.s,原油密度0.79g/cm3~0.81g/cm3,压缩系数:10.00×10-6MPa-1;原油收缩率9.28%~13.46%,属低收缩率原油。饱和压力5.41~9.17MPa,气油比40.63m3/t~62.17m3/t。

(2)油田水性质。依据N1油藏14口井33个水样分析,总矿化度为169295~263172mg/L,平均为230023mg/L,PH值为7.3,中偏碱性。N1油藏油水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构造高部位是油、低部位是水。高点部位油层多、油层厚,构造低部位油层少、厚度薄,明显地表现出原油向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油、水重力分异作用。油层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K6~K7标准层间的井段,主力油层在K7附近,为Ⅱ油组36~42小层。油层具有薄、少、散、杂的特点,纵向上油层分布较集中。

1.5 压力与驱动类型

油层温度为39℃,温度梯度2.4℃/100m,属正常温度系统。原始地层压力为13.58MPa,原始地层压力系数为1.006,属正常压力系统油藏。N1油藏弹性采收率低,为1.35%,属天然能量严重不足。溶解气驱能量是该油藏天然能量中较大的能量,溶解气驱采收率为11.43%。

2 开发中存在问题

(1)油水井数比偏高,注采井网欠合理,注采对应以单向为主,造成注水点强面弱格局,平面矛盾突出。

(2)沉积相控下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各单层的吸水能力不同,同时纵向上隔层薄,使得分注难度加大,多层合注加剧单层突进,进一步制约了注水调控能力。

(3)由于注采关系的单向对应决定了地层压力恢复具有不均衡性,多年注水开发导致储层的单层突进和单向水驱形成了高渗条带,注入水的无效循环,导致油藏部分区块的欠注,形成局部低压区。

(4)现井网下储量动用程度低,注入水存水率低。

(5)层间干扰的结果,是使部分油层动用不好或基本没有动用,而部分层段注水突进单向水淹。

3 开发对策

(1)在平面上应增补一些注水井点,促进油井向多向多层受效,可遏制含水快速上升。在局部井距较大、注采不完善区域补钻注水井,同时在剩余油富集区钻调整油井。

(2)注水开发方式适合于狮子沟油田,有利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保持。自2000年投入注水开发后,油藏产量明显增加,反映出注水后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年产油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油水井数比偏高,注采井网欠合理,以单向为主,平面矛盾突出,Nl油藏目前综合含水75%的合理油水井数比为2.5。

(3)注采调配技术。一是分层注水技术,二是不稳定注水技术。

(4)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提高措施井效果。通过揭示砂体客观存在形态和连通关系判断剩余油类型,努力寻找剩余油富集区,在局部发育的独立型厚砂体与周围注水井为二类连通,因注水受效差而存在剩余油。在河道砂体的边部,因物性变差而存在剩余油。由于受断层遮挡、平面干扰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受层间干扰注水井吸水差形成的剩余油,在以上剩余油滞留区主要开展以油井补孔、酸化、压裂和卡封为主的平面层间调整和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