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去”的 “早半拍”准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去”的 “早半拍”准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港台企业成功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亚洲,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日本的投资比重远远超过了欧洲列强。进入中国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多数来自于欧美。来自于香港、台湾的企业大多投资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经过 20 多年实践,欧美企业中有不少赚钱的,但是其利润率显然比不上港台企业。港台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后,利用原有的销售渠道,扩大出口,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正是港台企业总数和投资总量远远超过欧美企业的原因。

港商和台商所投资的许多企业生产玩具、雨伞、鞋帽、五金工具等。这些产业是香港和台湾在七十年家的支柱行业。由于香港和台湾的劳工成本迅速上升,使得他们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日渐衰退。港台企业在这些产品上既没有所有权特定优势,也没有明显的经济规模效益。这些企业很少有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管理能力。港台企业的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没有内部化优势。在跨国公司理论总结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三种优势当中,只有区位特定优势中相对劳动成本一条还能够使用于港台企业的经验。其他两条:贸易障碍和市场规模都不适用。可是,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些企业来华投资发展得非常快?为什么欧美企业对华投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港商和台商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如鱼得水,但是到北美和欧洲就难以施展?

人们通常认为,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必然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点的跨国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实,这种看法相当片面。跨国投资的竞争力取决于是否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以及开拓市场的可能性。

欧美来华投资企业既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有些企业比较成功地利用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例如,Wal-Mart, Sears, Radio Shock 等企业采用来料加工方式在中国的经济特区内生产玩具、电器配件、电话设备等。这些产品包含了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来华投资恰恰降低了这部分成本。他们依托在北美强大的营销网,降低营销成本,取得市场相对竞争优势,经济效益相当好。显然,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向符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

除了供给方面的原因之外,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需求方的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促使外国直接投资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规模。投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欧美企业在中国能否盈利取决于产品市场。有些跨国公司,例如诺基亚、摩托罗拉在电讯行业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因而利润可观。反之,由于家用电器行业开放得比较早,国内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市场竞争中涌现出来像长虹和康佳电视、格兰仕微波炉、海尔冰箱等企业。他们的竞争能力逐渐超过了那些跨国公司,基本上把外国产品挤出了中国市场。

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的优势并不是生产技术上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难关,而是凭靠着市场营销管理技术优势。例如,港台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的经营方式更具有竞争力,生产成本低于国内企业。他们的销售网络、市场信息和品牌是国内企业所无法比较的。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利用了市场营销管理技术优势,很好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赢得广阔市场,获得成功。

“早半拍准则

跨国投资就是一个寻找战略同盟军的过程。

跨国投资最终都要解决一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问题。由于各国政府在通货膨胀的宏观管理、就业、外贸顺差、外汇储备等方面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必然会出现许多矛盾。因此,在研究资本输出时就一定考虑合作双方是否有较多的共同目标,以及这些目标是否具有较长的时间性。

如果我们按照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将世界各国排个队,那么,最容易合作的国家就是在这个排列中比较靠近的那些国家。或者说,如果甲国比乙国的发展程度早半拍,那么乙国可能是甲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选择。资本输出的最佳目标就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慢半拍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两个国家的排列次序相差较远,那么,外国直接投资的效果就要差一点。这也许可以称为跨国投资的“早半拍”准则。

一般说来,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港台经济发展程度比大陆早 10~20 年。或者说,港台的经济发展程度比大陆刚刚早半拍。港台企业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大陆所拥有的比较优势非常容易结合。港台企业发挥了他们在信息、销售渠道、营销和组织能力上的优势,大陆则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港台企业最拿手的产品恰好能够适应大陆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港商、台商到大陆投资事半功倍。

当时,非洲和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与港台经济有较大差距。当地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能力,劳动力尚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训练和组织过程才能具备一定的生产效率。因此,尽管当地的工资水平比中国大陆还要低,但是其经济发展程度与港台经济相差太远,如果到那里去投资恐怕事倍功半,成功概论不高。

港台企业很容易在大陆找到同盟军,而欧美企业来华就比较难于找到合适的伙伴。由于欧美的经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消费形态和市场规则和大陆相差较远,欧美企业比较难以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双方合作难度较大。因此,欧美企业来华投资的成功率远远低于港台和新加坡企业。

中国资本输出的地区选择

按照“早半拍”准则,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当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也许东欧和中亚各国比较符合这一条件。

东欧和中亚各国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比中国差,但是,他们国内市场化的程度不如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也远远不如中国。在轻工业、纺织工业、家用电器等行业上和中国有相当显著的差距。东欧和中亚各国出口能力很差,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能力。从这些方面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比他们早了半步。中国和东欧、中亚各国之间的合作能够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

中国的产品价廉物美,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东欧和中亚市场。中国企业的运行规律和东欧、中亚各国企业更为相近,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东欧和中亚各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竞争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健全,这些状况和中国很相似。西方企业很难适应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而中国企业则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必须指出,各个国家的目标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中国开发初期最需要的是资金和关于传统商品的市场信息,需要解决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问题。到了 90 年代后期,中国所面临的是扩大产品市场和解决国内就业问题。东欧各国在目前迫切要解决资金和扩展市场渠道问题,和中国前几年的情况很相似。中国有可能带动东欧和中亚各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一般日用电器等方面走向世界。

以东欧作为中国资本输出的前进基地和桥头堡可以有效地回避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跨国经营是跨国公司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但同时也帮助了所在国开发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双方互利的过程。只要中国能够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中国和东欧、中亚各国具有长期的,广阔的合作前景。

产业升级与资本输出

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根据在世界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各国都有各自的“夕阳工业”和新兴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国。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平均工资水平上升,这些工业逐渐成为夕阳工业,被转移到日本。日本在六十年代的经济起飞就得益于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当日本失去了比较优势之后,亚洲四小龙迅速取而代之,成为“雨伞王国”,“鞋帽王国”。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大陆。

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改革开放 20 多年以后,沿海地区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不少传统的支柱产业,例如轻纺产业,玩具、包箱等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为了持续发展就必须迅速实现产业升级,集中财力、物力和人才发展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内地尚且存在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所以当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上升之后,这些产业会逐步向内地转移,这个转移过程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不过,放眼全球,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完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沿海的夕阳产业不仅可以向内地转移,也可以向那些发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国的地区转移。上海、广东的夕阳工业向甘肃、新疆转移固然可以降低成本,帮助开发西部地区,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规模。因此,夕阳工业的扩散转移过程应当是全方位的:在国内由东向西扩散的同时走出国门,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够开发市场的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