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治疗带下病经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治疗带下病经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中对“带下病”是这样定义的: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带下异常很容易被患者发现,且症状可以忍受,因此患者往往自行服用中成药物和抗生素。事实上,带下病在中医妇科学上有严格的分型,这就要求因证立方,辨证施治。

带下病的分型

正常女性阴道内均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这種分泌物大多来自宫颈腺体,部分由子宫内膜分泌或由阴道黏膜渗出,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并受卵巢激素的影响,称为白带。受体内雌激素的影响,带下量在月经干净后减少,排卵期增加,排卵后受孕激素的影响量也会减少。妊娠期带下也较多,此即《沈氏辑要笺正》引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所以,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的带下量变化无其他伴随症状时是不需要治疗的。

带下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被广大女性所熟知的是狭义的带下病,即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黏腻或清稀的液体异常。临床上以带下明显增多常见。带下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湿邪又有内、外之别,外湿一般指外感湿邪,内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以,临床上一般会将带下病分成脾虚、肾虚和湿浊。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

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在于辨别白带的量、色、质和气味。一般来说色深、质黏稠、异味较大者多属实、属热;色淡、质稀、有腥味者多属虚、属寒。分型不同治则不同,湿浊者宜利,偏热者宜清,脾肾两虚者则以补脾肾为主。

脾虚型: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脾虚型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量多,面色胱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淡苔白或腻,边有齿痕,脉缓弱。

方用完带汤加减:党参9g,白术10g,怀山药12g,苍术9g,陈皮6g,柴胡9g,炒荆芥6g,车前子(包煎)9g,茯苓10g,薏苡仁12g加减。脾虚气陷者加升麻6g,黄苠20g;兼肾虚者可加川断12g,杜仲10g,菟丝子12g;体胖者,加制南星10g,川朴9g,菖蒲9g;带多者,加煅牡蛎30g(先煎)。

中成药可用参苓白术丸6g/次,3次/日口服;或千金止带丸9g/次,2次/日口服。

肾虚型 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肾阳虚者: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此型表现为白带清、量多、质稀,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清长而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

方用内补丸加减:菟丝子12g,黄芪12g,潼蒺藜12g,桑螵蛸10g,肉苁蓉9g,煅牡蛎30g(先煎),桑寄生10g,芡实10g,山茱萸9g,泽泻9g,茯苓6g。夹湿热者可去掉肉苁蓉,加炒黄柏9g,败酱草10g,薏苡仁15g。

中成药可用金匮肾气丸1丸/次,2次/日口服;或金匮肾气片4片/次,2次/日口服。

肾阴虚者:益肾滋阴、清热止带此型表现为带下赤白、质黏、无异味,灼热或面部灼热,五心烦热、失眠,大便艰、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干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去皮),丹皮9g,知母15g,黄柏15g。偏阴虚火旺者可加炙龟板(先煎)10g,炙地骨皮10g。

中成药可用知柏地黄丸1丸/次,2次/日口服。

湿浊型:燥湿化浊、固摄止带 此型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黏腻有腥味,伴阴痒,或胸闷身困,乏力,纳差,口腻,尿少,舌苔黄白腻根厚,脉细濡。

方用止带方加减:猪苓、车前子(包)、赤芍各12g,黄柏、牛膝、丹皮、苍术、白术各10g,泽泻、茵陈各6g。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各10g,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10g,加生薏苡仁20g,云苓18g,以健脾祛湿;痰湿重者加制半夏6g,瓜蒌皮10g;寒湿重者去茵陈蒿、黄柏,加艾叶10g,小茴香6g,吴茱萸6g;热重者可加炒黄芩6g,龙胆草6g。

治疗该型带下病的中成药较多,可用花红片4片/次,3次/日口服;或金鸡胶囊4粒/次,3次/日口服;或妇炎康片6片欣,3次/日口服;或宫炎平片4片/次,3次/日口服;或妇科千金胶囊2粒/次,3次/日口服。

综上所述,带下病患者不可盲目自行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另外,从西医的角度来说,五色带下多见于富颈癌晚期;炎症带下一般由细菌、滴虫、假丝酵母菌及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所致;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也可以出现带下增多;非炎症带下过多则是与内分泌失调、盆腔充血以及精神因素有关。这也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