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与融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与融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涉及多方面知识的学科。地理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融通中有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结构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之所以强调地理课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与融通,是由地理学科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当代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文理兼融性的特点。涉及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各学科。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一、引用语文名篇、诗句,深入浅出描述地理现象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地理学科教学可以与语文沟通联系的事例比比皆是,教学中如能由此及彼,有机联系,则可以大大增加学习的趣味,提高教学的效率。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一节中讲到:两条断层之间的岩体垂直运动有相对上升,也有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体叫地垒,它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块状山地”的地形特征,引用《雨中登泰山》中的有关描述,既可以唤醒学生的语文记忆,又可以使其加深对地理新知识的印象。在学习水循环时,可以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提出问题:在此诗句中诗仙李白写到了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学生可能很快回答出哪几个环节,然后教师可以追问该诗句中有没有科学性错误,然而启发学生思考:黄河水流到海洋后还是可以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回到陆地的,不是“不复回”,而是“定能回”。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然后启发思考:诗中所反映的是三种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哪一种?在学生正确回答后,可以进一步引导探究“山寺桃花”迟开的原因,在于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大气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花就开得迟了。

因此,在地理教学与语文学科的交流对话,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感性化,也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二、巧妙应用数学定理公式,使地理问题简洁明了化

在讲述关于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教师可以借助函数图式来表达,以此描述不同季节(时间)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这样讲解简明扼要,使学生对公转与太阳直射的关系一目了然,把枯燥的问题讲活了。学习“天体和天体系统”,为了让学生更透彻掌握天体系统的概念和层次关系,可以把“集合”的相关知识迁移其中,即:倘若把各个天体当作是一个个对象,它们构成的天体系统看作是一个个集合,如:地月系可认为是由地球和月球这两个对象形成的一个集合,地球和月球是这个集合的两个元素,那么,地月系就可以看作是太阳系的一个真子集,而太阳系就是银河系的一个真子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均是总星系的一个真子集。目前,如果把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看作是全集,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互为补集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相关内容均能比较透彻理解,并牢固地掌握。

三、物理定律与地理现象交相辉映,化难为易

地球绕日公转时,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对此学生无法理解,记起来也困难。如果应用物理知识中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对任意行星来说,如果它与太阳的连线(称为径矢)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那对南、北半球气旋或反气旋图形的问题,可以巧妙采用“安培定则”,加以灵活变通,将其引申为“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那么绝大多数人惯用的右手就对应我们位居的北半球,少数人惯用的左手则对应离我们较远、比较不熟悉的南半球(右手定则――北半球,左手定则――南半球)。方法是:伸开手掌,大拇指与另外四指先保持垂直,然后,四指顺着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的旋转方向弯曲,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即为中心气流上升(气旋)或下降(反气旋)的方向,反之亦然。如此一讲,再加上大气运动原理的分析,学生就很快地掌握一种简易但记得牢固的方法,而且,学生动手用脑的能力相应获得提高。这样学生不光理解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复习了物理知识,增强了知识的融通。

四、化学方程式解决地理现象,游刃有余

如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自然界中的水能溶解许多气体(如二氧化碳)和化合物,这样就增强了水对岩石的溶解能力。纯水对碳酸盐的溶解能力很低,如果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就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能力。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可以使难溶的碳酸盐变成易溶的重碳酸盐,使水的溶解能力提高几十倍,其反应式为:CaCO3+CO2+H2O=Ca(HCO3)2。重碳酸盐可以大量地溶解于含有CO2的水溶液中并随水流失,因此,位于地表附近的石灰岩,在水溶液作用下大量溶蚀,形成溶洞、石林等喀斯特地形。倘若温度升高,压力减少,水中的CO2就会逸出,削弱溶解能力,使水中的重碳酸钙分解形成碳酸钙而沉淀,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反应式为:Ca(HCO3)2=CaCO3+H2O+CO2。这样讲解,一定会使学生感到所学化学知识可以在地理学习中派上用场。

五、政史地是一家,融会沟通效果佳

不仅仅是这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知识联系,而且对学生文科知识的学习也起着制约、促进作用。详实的历史资料是说明地理现象、问题的有力素材,我们授课时必须因材施教,恰当地加以引用。高中地理“洋流”一节中: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海轮顺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的速度要快得多。这方面,历史上的事例不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如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节省17天。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这条航线去美洲。在那以前的半个多世纪,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在28年间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每次出发均选择在冬季,归航则选择在夏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持续也与地理因素有关:因为吴有长江天险,蜀有崇山峻岭屏障。其他如: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失败和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等所有这些历史史实的导因都与地理因素有关。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则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秦汉在关中兴建的数处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田地,使少雨的关中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富有之地;都江堰的修建,既防洪又灌溉,四川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代时湖广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口合理,才有水田面积大、产量高,才流传下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宋元王朝,充分利用海岸线长,港湾众多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宋元王朝的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降水量大,人口较多的优势,开凿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就是利用便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南粮北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今天,我国正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正是借鉴历史经验,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多学科的交流融通的地理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通,也有个主与次的关系问题,引入并应用什么学科的知识来为地理教学服务,要有正确判断、灵活选择的能力,不能为“融通”而“融通”。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交流融通,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学识素养、知识视野与包容精神。功夫下在课外,不但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进程,而且要关注其他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探索成果,重视广泛阅读,丰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深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就不仅是一个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