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都昌县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都昌县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总结了都昌县油菜菌核发生的时间、植株部位和损失程度等特点,说明了具体的防治技术要点。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特点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86-01

都昌县油菜常年种植规模约35万亩,单产约100公斤/亩,总产3.5万吨。受菌核病影响,种植面积和单产近年来发展不快,正常年份因菌核病减产10―25%,重发年份则减产50%以上,且含油量下降比例达25―40%,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摸清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探索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十分迫切与必要。

1 发病症状

油菜从幼苗期到接近成熟期都有菌核病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开花期, 症状表现在终花期以后,油菜的茎、叶、花、荚各部都可受害,以茎部受害最重。

1.1 茎部受害症状:早期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来变成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软腐,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絮状的霉层,这就是病原菌的菌丝体。病茎皮层霉烂,内部枯空,干燥后表皮破裂,纤维外露象麻丝,病茎常常因风吹而折断。从茎部开裂处或剖开病茎,都能出现黑色鼠粪状颗粒,即病菌的菌核;潮湿时病茎表面也能形成菌核。

1.2 叶片染病症状:先期会出现圆形水渍状病斑,后来变成青褐色,有时现有轮纹,湿度较高时也会产生白色霉层;病斑中央黄褐色,容易开裂穿孔,周圈叶色变黄。

1.3 花器受害症状:花瓣被害初呈水渍状斑,后期变成黄褐色小斑,易脱落。

1.4 角果受害症状:角果变白色,其中多数种子变成表面无光泽的干瘪粒,出油率降低,千粒重减轻;角果内还有少数以种子为核心外裹菌丝的小菌核,比种子稍大。

2 发生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受菌源、气候、油菜抗病性三要素的影响,油菜田都有充足的菌源,菌核病发生程度则关键决定于气候和油菜的抗性。

2.1 菌核数量:一般来说,老菜地、连作地菌源充足,病害发生重。

2.2 品种抗病性:早播早栽油菜重于晚播晚栽的油菜,白菜型油菜重于甘蓝型、芥菜型油菜,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主要是因为早播早栽油菜、白菜型油菜和早熟品种油菜的开花期较早、较长,花期与病菌子囊盘发生期吻合时间长,不能有效避开病源扩散期。

2.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中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在油菜开花期间,如下雨天数多、降雨量大、空间湿度高和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则油菜菌核病发病就重,反之就轻。

2.4 栽培管理: 油菜田间沟渠不通,长期积水,菌核病发病重;油菜播栽密度过大,氮肥施用量大,生长过旺,田间郁蔽,均可显著增加田间相对湿度,有利病菌的滋生蔓延,而使菌核病病害加重。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⑴选用抗病高产的油菜品种。选用甘蓝型等抗病品种,同时注意适时播种和合理密植,育苗移栽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密度控制在5000-8000株\亩,直播应在10月上、中旬播种,密度控制在15000-25000株\亩,避免过早偏密。⑵抓好清沟排渍。做到畦沟、腰沟、围均“三沟”相通,降低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油菜生长、不利于病菌发育的小气候环境。⑶合理施用苔肥、蕾肥,控氮增磷钾。一般亩产200公斤以内施纯氮总量不超过12公斤\亩,且基肥施氮量占75%,追施氮肥宜早不宜迟,立春前结束大田追肥,后期追肥可采取叶面施肥方法进行,即在花期结合药剂防治,每亩加入150克硼肥和150克磷酸二氢钾。⑷在便于农事操作的情况下,摘除病、老、黄叶,减少再侵染源,增强株间通风透光能力;在开花前子囊盘萌发期开展中耕,破坏子囊盘形成。

3.2 花期喷药

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要把好“三关”,即防治适期关、防治次数关和对路药剂关。花期一般阴雨天气偏多,要选择晴好天气,在油菜盛花初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株率20%)开始第一次用药防治,7-10天后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株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株率30%)进行第二次防治。过早用药或施药次数不足对菌核病控制效果都不理想。防治药剂每亩用40%菌核净(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5%咪鲜胺乳油4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为克服雨水冲刷影响药效的矛盾,在喷药时亩加20毫升有机硅增效剂以保证或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