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粤曲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粤曲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粤曲是岭南区域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粤曲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岭南文化特色,已有150多年历史,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粤曲文化,更要使之不断发展,源远流长,实现其艺术价值。下面,就粤曲艺术价值的实现途径进行阐述。

关键词:粤曲;作品;唱腔;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56-02

粤曲是我们广东的乡土文化之一,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粤曲已有150多年历史,它以港澳为主要活动区域,流行地区扩及两广,甚至凡有粤籍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演唱与流传。粤曲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文艺样式的演绎,更是一种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与民族记忆的延续,蕴含着岭南文化的精神品格,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但是,在目前发展迅猛的市场经济体系下,粤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何继承粤曲文化,使之不断发展,实现其艺术价值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一、积极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同样,曲本曲本,一曲之本。粤曲的艺术价值,首先就体现在曲本(作品)之中。

多年来,优秀的粤曲作品不少,有的还获得过全国和省级的奖项,但应该看到还远远不够。不久前我应邀参加了省里举行的“岭南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会上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提到“就广东粤剧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来看,三十年来似乎还没有出现在全国具有广泛号召力,足以影响戏曲审美风向的代表作品”,他认为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对全国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积极贡献与深刻影响不相对称”。听后我不由联想到:对于现在的粤曲来说,是否也存在这个问题呢?我们有团队也致力“拿大奖”、“出精品”,但代表性的作品有多少?有多少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是否值得引起思考?

优秀粤曲作品的创作,还应将注意力投放到现代题材中。多年来我们看到的粤曲作品和在粤曲演唱会上推出的曲目,写的唱的绝大多数都是古人古事,抒发古代人的思想感情,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粤曲总应与时代同行,需要运用粤曲的艺术手段来反映时代的风貌和传达现代人的感情,现代题材作品不可或缺,而在这方面,粤曲新作实在太少。就如去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参与组织演唱晚会,在广东各地想找这类题材的曲目,却难以找到多少。至于能直面当代、当地(包括广州)现实生活,反映当代民心民情之作,更是极少!

二、坚持粤曲本体的艺术特征

粤曲的艺术价值离不开本体艺术特征的充分展示。什么是粤曲本体的艺术特征呢?我认为:

一是运用粤语演唱。粤语有九个声调,分作不同的平仄,有自己独特的韵部,粤曲作为韵文体,自有一种调声和押韵的方法,平仄声、上下句、长短句,甚至唱词各顿等的运用、铺排、相间、连接都形成了基本的格律。

二是运用富有“粤味”的音乐唱腔。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粤语的九个声调各个都有不同的音高,每句话(包括唱词)将其每个字声串起来,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接近于音节各音组成的腔调,也即是构成唱腔旋律的基本音。如硬要随意调乱,则有的音会变成另一个字,有的更变成有音无字,全句便会不知所云,因而编写曲词时需要按音选字,力求准确顺畅。第二是粤曲的音乐是“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结合,有梆黄板式及独特的专腔,有南音、木鱼等民间说唱,有小曲、牌子以及广东音乐等等,它们有各自的性能,还有不同的调式,多样的变化,进行粤曲创作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按照一定的布局对这些板腔、曲牌准确地选用、铺排、转接并编写填词,以表现不同的“曲情”与人物。

三是粤曲作为曲艺的一种,与各地的曲种同样要“以口语说唱故事”,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一人多角,一人多腔;但由于粤曲与粤剧关系十分密切,都同有以上的两个重要特征,长期以来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所以许多粤曲作品逐渐全用上第一人称表现,直抒曲中人物的感情,侧重了唱腔的运用,减少甚至排除了“说唱”的手法,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粤曲鼎盛期“女伶”阶段起,已见明显,包括“星腔”名曲就是这样,直至解放后的许多名曲,如《子建会洛神》、《蔡文姬归汉》等均同;不少粤剧选曲(有的被称为“主题曲”)也成了粤曲节目广为演唱,如《打神》、《鬼怨》、《招魂》、《祭玉河》等,还成了多个粤曲大赛中的常选曲目;有的本是粤曲,却用到了粤剧中去,如《宝玉逃禅》被何非凡看中,成了《情僧偷到潇湘馆》一剧的主题曲;罗家宝先唱《再进沈园》单支粤曲,后放到了《梦断香销四十年》一剧中,而这些变化,粤曲粤剧行内人及广大粤曲听众也已乐于接受。对此我们可以有所议论,但这已成了不争的现实。

三、努力学习前辈艺术家的经验

要提高粤曲的艺术价值,不能忘记一个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问题。其实,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不论是演唱家或是撰曲家,不论是粤曲行内或是粤剧界的,在这方面都有过丰富的实践,取得过出色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就如小明星,就是既重现继承传统,又并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唱家,她自小拜叶贻荪为师,从唱粤曲“大喉”学起,后得到了音乐名家梁以忠等的帮助,又求教于不少瞽师、歌姬,特别向南音大师钟德学习南音唱法。在她所唱的粤曲中,就往往安排有南音、木鱼等唱段,充分显出其功力。她勤于钻研,力创新声,还从英文歌曲中获取借鉴,对粤曲的各种板腔(尤其是【二黄】)在正线、乙反与反线等不同调式的运用和设腔上尤多出新,但又没有完全离开板腔的基本格律,显出了鲜明的个性特色和醇厚的韵味,其“星腔”影响深远,据说连粤剧“万能泰斗”薛觉先与名伶何非凡都学习和吸收其精妙之处。

再如黄少梅,她不仅认真向李少芳、梁以忠等名家学艺,悉心研究“星腔”,更难得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有人提出“星腔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对能不能运用“星腔”存在争议的形势下,她大胆坚持“星腔”能用能唱,在推出新曲《子建会洛神》时就决定“冲一冲”,将柔媚委婉的“星腔”渗透其中,又稍加处理,果然大受好评,并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进一步提高了“星腔”的艺术价值,证明了流派唱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之后,她还结合自己的条件和特点,以“星腔”为基础再作创新,唱出了不少好曲,至今她还积极扶掖后辈,收徒授艺,传唱名曲,将流派唱腔传播下去。

前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颇为重要,却是过去较少提到的,那就是演唱者和撰曲者的紧密合作,关系无间。粤剧界常提到“因人写戏”,其意对于粤曲也同样适用,即撰曲者需充分了解演唱者的条件、特点与要求,为之“度身订造”,使之能扬长避短,得到尽情的发挥,而演唱者也需深入理解撰曲者的构思,切磋商量,形成合力,从而使全曲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就再以黄少梅的《子建会洛神》来说,此曲由已为她撰写《王十朋祭江》的著名编剧家莫志勤再“度身订造”,并带她观摩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影片《洛神》,并为她分析“曲情”与曲牌的安排;而她经认真思考后,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如将原曲用的【合尺滚花】改为新曲【凤尾曲】,加强了音乐性;曲末的【双星恨】原曲只以“今生爱她愿已空”作结,她提出再加唱【昭君怨】的尾句,并与莫志勤一起商量,填上“水向东”三字,使子建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曲子收煞得更显完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小明星与撰曲家王心帆成了知心密友,艺术上成了最佳拍档,以致曲迷一致认定,没有王心帆就没有“星腔”,没有小明星也就不会有王心帆的名曲。无独有偶,粤剧界的罗家宝(虾哥)与名编剧家、音乐家陈冠卿(卿叔)也是如此。虾哥视卿叔为宝,紧抓不放,卿叔则认虾哥为挚友,不断为之写曲编戏(包括上述《再进沈园》一曲及后来扩展成的长剧《梦断香销四十年》等),粤剧行内人则也说过:没有虾哥,卿叔写的曲和写的戏就没有那样红,这就是相得益彰的道理。

前辈艺术家为推出每首名曲,为创建流派唱腔,为提高粤曲的艺术价值付出了艰辛的创造,只是我们对他们多方面的宝贵经验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总结和研讨,日后我们应该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四、结束语

总之,我省要建设文化大省,就要弘扬并发展广东的地方传统文化。而粤曲是其中一项具有广东特色的传统地方文化,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粤曲文化,更要使之不断发展,源远流长,实现其艺术价值,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为建设文化大省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邦榛.粤剧粤曲创作不要丢掉本体的艺术特征[J].南国红豆,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