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景的两种向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景的两种向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一位流寓海外无名画家的经历打动了我:在世界各地参观博物馆时,她从来不看风景画。因为总有作品触动她,让她当众恸哭。她说,打动她的不再是所谓的“风景”,而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所以,风景画能够打动我们,不仅仅来自于画面的视觉感受,而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进入,激发起观者无比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她的情感体验,还停留在普世的审美价值观的层面上,因为打动她的,是视觉体验的风景,而不是情感体验的风景。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敏锐地判断:新时期的艺术作品的复制性带来的视觉接受方式,最终会使传统艺术出现一系列的变革。也就是说,当机械复制时代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大量复制的视觉体验,最终让这样的视觉体验变得平庸――这就是许多自然的奇观最终变成明信片而不是风景画的原由。同样,对于镜头和机械集中复制过的“风景”,画家同样应该避免去触碰,因为这样的风景画适合于公共场所,而不再是客厅和书房。所以,风景画当下所具有的意义,在于是否能够提供个体的视觉经验,而其中的精神的“向”和“量”的二维指向是否足够独特。

张珂画了总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的“风景”。

我们的城市有一块巨大的橡皮擦,在没有擦干净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张珂留意的空间:砖墙带着时间的痕迹,矗立着。一些无法臆测的物什,附着其上:电线、三合板……流浪猫警惕地看着画面之外,然后安静地走过。画布上,那些工业废弃的空间显得巨大、空旷。工业与自然的对峙,使得整个空间被废弃后,具有了其他建筑所没有的疏离感。这也是工业时代的一种特殊视觉和心理感受。陈流说,张珂是一个向后张望的画家。这个向后,也是风景的向量之一。当然,张珂向后张望的不是一个空间纬度,而是一个时间维度。我们以为过去的时间仅仅是过去了,它的痕迹依然存在。而张珂提醒我们,过去的时间不再存在,它的痕迹暂时存在。当最终那块橡皮擦让所有的空间变得干干净净,这时候张珂和张珂的风景画的意义才会全面呈现。

苏晓旺画了我们始终可以看得到却又不愿意看到的“风景”。

寒冷的雨天,公共汽车的车窗玻璃逐渐变得模糊。很少有人可以忍受这样的视觉感受,用手指涂开一块“窗口”,往外张望。也有人意识到窗外的雨幕同样会模糊自己的视线,于是,在窗户上留下自己一时的心境:一行不明语意的字母,一个某人才会知晓的符号……坐在驾驶室里的人们,即使没有自动雨刷的启动,在影响驾驶之前,都会让自己的视线清晰起来。工业的节奏就是:模糊、清晰、模糊、再清晰……而苏晓旺让我们始终停留在模糊的状态。陈流也说过,苏晓旺是一个往前凝视的画家。我想,如果不是陈流和苏晓旺共同谋划过的话,那么这话和这画,充满着哲思:因为晓旺的风景始终是一个有限度的前景。硬线条的建筑、电线杆、路面在折射的作用下,变得恍惚。我们确切知道那是什么,却不能肯定那是什么。这种挣扎不出的心理反复,不就是我们当下生存的困境么?!

所以,我愿意在工作室挂上张珂的作品,我愿意在书房挂上苏晓旺的作品――因为他们的风景,具有两种不同的向量――而这两种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向量都打动了我。

面对张珂的作品,我会提醒自己,时代裹挟一切,留下的只是记忆,如果记忆可以物化,那么张珂做到了。面对晓旺的作品,我会提醒自己,生活总会改变,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如果未来可以物化,那么晓旺做到了。张珂的作品,让我们的思绪留在过往,而且随着时间的积淀,这样的思绪会变得绵长;晓旺的作品,使我们的视线凝注在未来,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幻,这样的凝注可以始终新鲜。

一个展览,两本画册可以做到向我们展现风景的两种向量,夫复何求?

张珂

男,汉族

1982 出生于云南省昆明

2001 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

2005 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奥秘》画报社担任责任编辑

2007 确定以绘画为事业方向遂辞职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插图连环画专业进行专业学习

2010 获得硕士学位现担任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动画系教师

苏晓旺

男,汉族

1982 生于山西省晋中市

2006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0 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壁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陈流教授

2006 加入云南省美术家协会

2010至今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